彭锋:写在中国挪威艺术家联展之前
http://www.socang.com 2011-03-25 17:06 来源:东方视觉
顾城有一首诗,叫《远与近》。诗中表达的是一种相对的距离感受:我与你,看起来很近,其实很远。我与云,看起来很远,其实很近。这种相对的距离感,在庄子和爱因斯坦那里有精彩的描述,它也适合用来描述我对这次中国挪威艺术家联展的感受。
挪威,对于我来说,就像遥远天边的一片云。但是,由于有了蒙克、维格兰和易卜生,这片云又从天边回到了眼前。在我阅读这些大师的作品的时候,我与挪威的距离,从来没有如此之近。挪威大师们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构成了我心灵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挪威现代主义大师的身影已经渐行渐远。
Alfred Vaagsvold、Christian Sunde、Elin Hoyland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唤起了我久违了的挪威情节。Vaagsvold的抽象绘画,尽管与现代主义阶段的抽象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以对大自然的直接关注和直白表达,而摆脱了现代主义个人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阴霾。Vaagsvold的抽象绘画,以北极风般的锐利,一扫现代主义抽象绘画的晦涩和阴沉。在这种意义上,也许我们真的可以说,Vaagsvold创造了一种后现代抽象或者当代抽象。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感受大同小异,Vaagsvold以海浪和风为主题的抽象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样的亲近感在Christian Sunde的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Sunde以光为题材的装置和雕塑,也不会让我们费解。在全球化时代,对于新兴科技造成的视觉经验,人们的感受基本一致,不管他们的文化背景多么不同。但是,Elin Hoyland的摄影作品却将我们推得很远,它们展示的是典型的挪威人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都是遥远的传说。由此可以见,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在自然和科技的解读上并不会出现多大的分歧,分歧出现在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解读上。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如果我们耐心解读,进入作品的内部,也许会得到完全相反的感受。表面上容易解读的自然与科技,却载有不容易破解的意图。表面上难以解读的文化与生活,却具有容易共鸣的内容。Vaagsvold和 Sunde的作品表面上感觉很近,也许在深层次上离我们很远。Hoyland的作品表面上离我们很远,其实有可能离我们很近。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三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中。高翔的作品将我们拉回到遥远的秦汉时代,让我们想起汉代的星象学和秦朝的兵马俑。黎旭的作品甚至将我们带到更远的神话时代。表面上看,这些内容离当代中国人非常遥远,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观众就更难解读了。但是,实际上高翔的作品表达的是当代人的一种精神诉求,即在今天如何让世俗的个体生命与神圣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而赋予个体生命以崇高的精神维度。黎旭的作品表达的是今天的中国人面对传统文化的暧昧态度,一方面崇敬传统的伟大,另一方面调侃传统的虚幻。无论是高翔还是黎旭,他们的作品表达了今天人们的共同情感。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挪威人,今天都面临如何调和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种意义上,他们的作品离我们并不遥远。孙逊的作品描绘的是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表面上看体现的是一种近距离的现实主义观察,我们对作品中的人物和场景都不陌生,那些人物和景物都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在这些作品中,孙逊表达的更多的是他的个人感受和记忆,具有很强的个人性和私密性。同时,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离我们最远的就是最近被遗忘的东西。这些被快速淘汰的人与物,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历史,它们处于我们记忆中最遥远的地方。对于那些没有亲身经历中国巨变的人们来说,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书本上都无法看到相关内容。孙逊的作品传达的内容表面上很近,其实很远。
艺术总得与生活有所不同。远近的交织或者错构,就是一种很好的艺术化的策略。每个艺术家的作品中都内在地包含远近之间的张力,将中国与挪威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来展览,就会进一步将这种张力放大。我期待观众们在参观展览的时候能够形成一种远近的冲浪游戏,并在这种游戏中获得精神享受。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