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借出毛主席书信平息换师风波(图)
http://www.socang.com   2011-03-21 17:22   来源:

图:陈寅恪全家合影

  请求换老师的风波

  1954年,陈寅恪老师接替刘节老师教授我班(中文系5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古史。当时,中山大学是个很特殊的学校。在校学生中,华侨和港澳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60%,它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华人学子。因此,学生的思想状况异常复杂,系领导和学生会都抽出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思想工作中。因为我是从老解放区去的,被系里任命为班常务(即班长)。这样,我就成了沟通师生之间的桥梁。陈老师刚上两节课,一位从香港回来的余姓同学,说他代表几位同学请求换老师。其理由是陈寅恪老师那板书的“斗大”的字写得歪歪扭扭;讲课时吐字不清、夹杂方言音,不便记笔记……我觉得,这虽然是个别同学的意见,但问题相当严重要。因为在此之前中文系还从来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于是,当晚我就赶赴系主任王季思老师的家里反映这一情况。王老师也感到很为难,因为跨系解决问题并无先例。于是,第二天,他匆忙找到历史系的系主任刘节老师。面对此情况,作为曾经是陈老师学生的刘节老师更感到棘手。因为这涉及到两个系、还涉及到对老专家应有的尊重。经过反复考虑,系主任王老师决定让我私下里去做这位同学的思想工作,以免事态扩大。

  不料我去后,这几位同学并不买账,反而说我是系里派去的“说客”,不替同学说话。最后,弄得我左右为难时,季思老师用了一个绝招:当时,学校的领导层都知道,毛泽东主席在阅读中碰到难解的历史问题时,会以书信形式向陈老师讨教。毛主席的信是一宝。于是,王老师专程去了陈老师家——东南区一号。季思老师直言不讳,他操着浓重的吴语说:“你知道我是很崇拜毛体的(指毛泽东的书法),能否借一封毛主席给你的信一用,以便临摹。”陈老师为人很率直,就把一封毛主席的信交给了王老师。于是,他便乘班会之机,传阅了毛主席的信。在会上,王老师十分庄重地对同学说:“连毛主席都尊重的老师,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尊重吗?此外,字写得好坏并不能代表一个人学问的深浅。更何况对一位视力只有0.2的陈老师,我们要求他跟我们写一样大小的字,写一样工整的字,这不是强人所难吗?同学们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而不是求全责备。”系主任的一席话说得大家哑口无言。当陈老师得知此事时,只是一笑置之。他曾说:“我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有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陈老师对换老师风波淡然处之,显示出了一位学者的大度和宽容。

  和陈老师一起看戏

  除去工作上的正常交往,我与陈寅恪老师亲密接触是在中文系成立“戏剧研究小组”之后。当时,该组只有六七人,余懋盛(现任湖南省昆剧团编剧兼导演)任组长,我是其中的成员。由于中文系两位戏剧家——王季思、董每戡教授的重视,每周除了听两位老师的戏剧讲座,还有二三次戏剧实习——由学校派专车接送我们去广州看戏。我们看戏的范围极广,不限于粤剧。像京剧、昆剧、潮剧、湘剧、赣剧等都在我们的欣赏范围以内。只是每逢看京剧时,陈老师必定跟我们一起去,因为他是位“铁杆”票友。每次去看戏,我和余懋盛就是他的“保镖”。我俩沿着一条特设的白色甬道去东南区一号接陈老师。每次师母总是将陈老师送到大门口,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似乎对他的出行总有点不放心。我俩左右搀扶着陈老师,一路走向钟楼,虽然距离不算远,但走得很吃力,一直默默地走着,一句话都没有,三个人就这样惴惴不安地走向停车场。

  有一天,我们去广州看京剧折子戏——《霸王别姬》、《拾玉镯》等。三遍锣鼓之后,演员出场。坐在身边的陈老师问演员的行头,我便一一为其描述。听完,陈老师就说:“这演员怎么千篇一律的都穿明清服饰,也不管这戏演的是哪个朝代的人,回去问问你的专业老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桩演员行头的小事,陈老师都不放过,可见,他对待生活和学术都十分认真。他认为:“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他这种对学问孜孜以求的精神对我们“戏剧研究小组”有很大的影响力。回校后,我就此问题专门请教了董每戡教授,他说:“徽班进京才一百余年,京剧在当时就是一个现代剧种,因此,演员理所当然的会穿明清的服饰,而不穿古装(指汉唐服饰)”。两位老师的遥相问答,让我明白:学问、学问,就是要又学又问,才能有所长进。

  玩票与限时会客

  陈寅恪老师除了执著于中古史,他业余生活唯一的癖好是赏玩京剧(即票友),俗称玩票的。自从陈老师与我们“戏剧研究小组”结缘之后,他玩票的劲头更足了。适逢中山大学欲成立京剧票友会,当时,玩票最有凝聚力的人物自然是陈寅恪老师。他经常随我们组去广州听戏,从不缺席;在家里,一时来了兴致,便随口哼上几句……京剧那优美的旋律所带给他的快乐,外人是不好言诠的。至于京剧票友会的筹划成立和最初的活动情况,“戏剧研究小组”组长余懋盛在其自传《萍踪浪影》中是这样叙述的:“京剧票友会最初是由陈寅恪教授与历史系的端木正副教授牵头、串联、发现京剧爱好者而筹划组织起来……当年,我们京剧票友会就把陈寅恪老师家的客厅作为活动主要阵地。每逢周日,我们都到陈府唱戏、排练走场。中午,陈老师还要提供午餐,或包饺子、或煮面条,这对我们学生娃来说,就是改善生活了。有时,我们还要请广州京剧团的名演员——新谷莺、傅祥麟来校教戏、排戏,所有的招待费用都是陈老师慷慨解囊。当然,其他老师,特别是王季思、董每戡教授也作出不少的贡献。而我们这些学生票友,只管学、只管吃、只管玩,非常开心。我真正认识大师,是从此番京剧玩票开始的。他非常喜欢听京剧(因为看不见,只能听),是个热心的戏迷。陈老师对我特别器重,当然是指在看戏听戏方面。可能因为我是他一个懂点戏的老乡,在他家里,我可以随便和他谈戏,话家常。有一次,他问我:‘你是江西哪里的?’我回答:‘是景德镇的’。他笑着说:‘景德镇的瓷器是千古绝技,你怎么不学烧瓷器?那可是世界闻名呀!’我说:‘我家是做瓷器生意的,既不做瓷器,也不烧瓷器。我们婺源人都是经商的’。他兴奋地说:‘你是婺源人,你家是徽商了。过去婺源不属江西,属安徽。’我忙说:‘对,对,对,解放前婺源人一直在打官司,要划归安徽。’他又说:‘你们婺源出过大家,朱熹老夫子,你们家乡的文化根基很深呀,怪不得你学中文……’”由此可见,在生活中,陈寅恪老师没有一点大师的架子。他,热情好客、为人低调、平易近人。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玩票,给这位史学大师带来丰富而快乐的业余生活。

  1954年,陈寅恪老师在一次洗澡时,不慎摔断了腿。本来就出行困难的他更加深居简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虽然这意外的伤病给其生活上带来诸多不便,但却给陈老师腾出更多做学问的时间。只是近两年毛泽东主席曾数次写信向其求教中国史方面的问题,且有封来信已公之于世。于是,陈寅恪教授是中国史的活词典的传言不胫而走。毛主席的一封信就让陈老师一下子成为“星”级人物,向其求教者纷至沓来、门庭若市。这应接不暇的麻烦已成为他沉重的精神负担。作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他不情愿把自己宝贵的岁月葬送在这迎来送往之中。不得已,出以下策——与之相濡以沫的老伴心领神会,遂制定了限客、限时的规定。限客有“约法三章”:一,“好事之徒”不接见。二,陌生人不接见。三,可接见可不接见的不接见。至于具体的接见尺度全由师母一人掌握。而且在大门旁边赫然写着“会客不超过五分钟”的“告示”。我和余懋盛虽然是陈老师家的常客,也不敢坏了这个规矩。有时,我俩准备了一肚子话,只能择其一二去请教陈老师。会见时,往往是余懋盛询问,我在一旁看表。不然,到时师母就会下逐客令。不过,此事也有例外。记得在筹建中山大学京剧票友会时,“戏剧研究小组”拟定了几个条目去征求陈老师的意见,因为他是京剧票友会的名誉会长。此次交谈,陈老师谈锋甚健,时间已超过七八分钟了,我一再向余懋盛示意。这时,师母却出来打圆场说:“甭管他,一提起京戏就来劲,忘乎所以……”这是我亲历的师母放宽“政策”的一次,也是我最难忘的一次。

  这限客、限时之举的确为陈老师赢得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因此,从1954年起,直至其75岁时,他终于如愿地完成了《柳如是别传》,填补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个空白。不过,陈老师晚年在完全失明的情况下,能以完成如此艰巨的学术研究任务,还得益于他超常的记忆力。余懋盛在其自传《萍踪浪影》中说:“陈老师虽然双目失明,但思路清晰,记忆力超群。他家里的藏书摆放得有条不紊,所有资料陈老师都烂熟于心。听历史系学友罗木公平常谈及陈老师,说他的记忆力真是惊人。比如当学生问到某事件、某人物,甚至细微末节,他都能迅速做出判断,并告诉学生,到他书房第几行书架上、第几格层、第几本书中、第几页里,自己去找找看,学生把找来的书打开一看,果真如先生所说。听说他晚年完成的几部巨著,全仰仗他超人般的头脑里贮存的丰富材料,陈老师不愧为一代天才的史学大师。”

  陈寅恪老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伤病和失明所带给他的重重困难,完成了一部部鸿篇巨著。他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永远是后学者珍贵的精神财富。刘泉生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