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98艺术区
世上本没有艺术区,艺术家聚集得多了,也就成了艺术区。
北京的“798”、上海的“田子坊”、广州的“红砖厂”……艺术家们太喜欢扎堆了,而资本也正是看中了这点,从而就成了地区性的艺术群落。
南橘北枳艺术区
当年,曾经有人劝陈逸飞到苏州河畔去搞个画室,他立马反对:“那里一到晚上人都没有,吓也吓死了,怎么画得出画来!”他就是喜欢城市的嘈杂、热闹,同时又生机勃勃,随处可见各种地道的上海风味的点心店和原生态居民的生活景象。
1998年,陈逸飞选中了上海泰康路210弄两个工厂老厂房的800平方米做画室。这里的商业气息很快蔓延到了周边地区。2004年,好友黄永玉来玩,给这里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田子坊”。
艺术家与商业区的双赢局面在北京表现得尤为突出。2002年,美国人罗伯特在酒仙桥718大院里租下了120平方米的食堂改造成工作室。之后,陆续有朋友看中这里宽敞的空间和低廉的租金,租下一些厂房作为工作室或展示空间。口口相传,“798”艺术家群体的“雪球”就这样滚了起来。
目前,北京798艺术区有各类文化艺术类机构400余家,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集散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区。
传承与规划
北京安定门内大街上,眼见胡同口那“五道营欢迎您”的红牌子,就可发现设计者的用心良苦。与另一处“被规划”的南新仓有所不同,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小店里也没有千篇一律的纪念品。这里确实如同10年前的南锣鼓巷,在初春下午的阳光里,觅到一点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五道营胡同这种基于传统的文化资源和现代的文化资源发展出来的‘后城市化’文化区,正是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多元化的最好方式。”一位艺术圈内的朋友对这样的模式相当认同。“最终,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看上去就像没有规划过一样。”
另一处生态艺术区的典范方家胡同。这里同样没有被时尚的现代艺术活动改变。在这条古香古色的老北京胡同里,还可以见到半条胡同曾经的原貌,自行车、沥青路、下水井盖儿、水泥电线杆儿、住家院子里伸出来的树枝儿,院子门口还有着已经被风吹雨打几代人的门墩儿。
可借鉴不可复制
在城市化进程中,艺术区蜕变为高级旅游点、房价飚升等现象,正在制约着整个城市的“悠闲”。不可否认,国内一些艺术区正在上演着全球化背景下“排挤性迁移”的中国版本。
现在五道营一套面积300平方米左右未临街的四合院,每月租金为4万元左右。人流少了赚不到钱,人流多了地价会涨。小店店主们很矛盾,他们和游客一样,希望这里保持特有的清静和人情,但现实中的放弃正一步步临近。“从历史上看,艺术家最后往往都是被赶到城市的边缘。”艺术家肖明说。“咱们已经在边儿上了,现在还得更往边儿上。”
美国纽约苏荷区的开发建设过程,是一部二战后的世界当代艺术史,它也为我们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价值。上世纪中叶,纽约苏荷区商业萧条,工厂倒闭,仓库闲置。由于房租低廉,世界各地新锐艺术家群体逐步入驻此地。经过长期争论,纽约市长决定:保留苏荷区旧建筑景观,确认苏荷为文化艺术区。之后,此地画廊过千,艺术家近万,书店、咖啡座、餐馆、时装店生意兴隆,一派文化繁盛之象。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拥有同样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敞开地浏览世界,所需的只是一根网线。艺术区带给我们的是一处生活的细节。这样的细节,不能再缺失了。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