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因每年一度的年音乐会而闻名,维也纳金色大厅、歌剧院、莫扎特音乐厅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顶级音乐家来此演出,使这座完整地保留着十九世纪中叶“环城大道(Ringstrasse)”时代建筑风格的古城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慕名而来的游客往往也会因维也纳收藏丰富、各具特色的美术馆而流连忘返。维也纳的美术馆收藏并展示着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世界不同地域的艺术精品。史前文明的创造遗迹、西方古典艺术的珍品、现当代艺术的反叛佳作,在维也纳的美术馆里不断以各种新的理念和方式演绎和呈现。奥地利本国的艺术发展史也被完整地保存在维也纳的各个美术馆里,通过展览而继续着丰富和拓展的进程。
维也纳成熟的美术馆体系源于这个城市有着悠久历史的收藏传统和完善的收藏体制。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长达数百年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拥有丰富的欧洲古典艺术收藏。这些藏品在推翻帝制后为国家所有,目前被完整地保留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在博物馆宏伟的巴洛克宫殿,陈列着欧洲文艺复兴早期到新古典主义时期西方绘画大师的1500余幅作品,作品按地域分成两大部分:中、北欧地区的德国、尼德兰的绘画;西、南欧地区的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的绘画。两部分作品分别按年代陈列于宫殿中心穹顶下的中央大厅的左右两侧连续的约50间展厅,清晰地呈现出欧洲古典绘画发展的两种主要源流和风格。左右两个大的展示空间在交汇处由一个单独的展厅隔开,这个展厅定期集中展示古典大师的回顾性作品展,其作品来源既有馆藏的绘画,也有世界其他美术馆的藏品,以及私人收藏。美景宫画廊(Belvedere Art Collections)、维也纳分离派美术馆(Secession Wien)、维也纳市博物馆(Wien Museum)、勒奥波德美术馆(Leopold Museum)、艺术之家美术馆(KunstHaus Wien)等,分别收藏着奥地利现代主义初期的维也纳分离派、后印象派等重要艺术作品。藏品也都来自于皇室收藏和个人捐赠。维也纳现代美术馆(MUMOK)保存着奥地利艺术史上继分离派之后的另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和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维也纳行动派的大部分作品,其藏品还包括西方现当代艺术作品,这部分主要源自国际知名收藏家路德维希夫妇的捐赠。在上述国家美术馆之外,埃塞尔美术馆(Essl Museum)和阿尔贝蒂那美术馆(Alberdina Museum)是维也纳最为知名的私人美术馆,主要以现当代艺术收藏和展示为主。阿尔贝蒂那美术馆位于维也纳老城区的环城大道上,在著名的歌剧院对面,附近环绕着莫扎特咖啡馆、萨和咖啡馆等百年老店,占尽天时地利。游客们白天参观美术馆,游老城区,在咖啡馆品尝萨和蛋糕和莫扎特咖啡,晚上在歌剧院欣赏古典歌剧,在微醺的气息中得以重温维也纳十九世纪末的奢华与颓废。埃塞尔美术馆则位于维也纳市郊,是奥地利的著名收藏家埃塞尔夫妇创办的,他们丰富的藏品、敏锐的艺术品位和现代的经营理念,都使这个相对年轻的私人美术馆丝毫不逊色于国家美术馆,而跻身于世界知名的美术馆之列。除了国家美术馆和私人美术馆,维也纳的大学也拥有自己的美术馆和陈列室,这些美术馆往往都有自己独有的艺术收藏和镇馆之宝。如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的艺术与设计美术馆(MAK),就收藏着维也纳分离派的大量工艺与设计作品。于是,维也纳大大小小的美术馆,以各自独特的收藏为基础,共同构成了系统而多元的美术馆生态,呈现了一个完整而开放的艺术景观。
在这个大的艺术景观中,维也纳现代美术馆和埃塞尔美术馆都定位于最具活力的现当代艺术,因其现代经营理念以及极具个性的运作方式,成为当代美术馆的两种不同范例。把这两者加以联系和比较,可以较为清晰地呈现收藏之于美术馆的深层意义。
从两个美术馆的发展历史来看,它们都是源起于私人收藏。维也纳现代美术馆的全称是“维也纳路德维希基金会现代美术馆”(Museum Moderner Kunst Stiftung Ludwig Wien),先后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成立于1962年的“二十世纪美术馆”,基于“打造一所现代美术馆” 定位,第一任馆长在数十年间收藏了部分欧洲经典现代主义作品,同时大量收藏了当时奥地利的前卫艺术,即维也纳行动派的作品。这个艺术流派真实地反应了二战后奥地利作为战败国,其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策略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领域产生的影响,与德国战后社会批判性艺术活动同属于欧洲战后文化反思运动;而两者相互对映,则凸显了德语区两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因此行动派在奥地利艺术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这个艺术流派表现形式的多样,除了绘画、装置,很大部分是以行为和表演的方式呈现的,所以当时的影像记录尤为珍贵。现今,这些艺术品在现代美术馆的地下二层永久陈列。展厅里表现性的绘画,以及行为艺术的遗留物,与记录它们的影像作品,给予观者的是扑面而来的血腥与暴力,以及极大的生理与心理不适感。然而以其对特殊时期历史的真实记录,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凭借这部分收藏,现代美术馆与艺术史博物馆(古典艺术收藏),勒奥波德美术馆(奥地利近现代艺术收藏)、分离派美术馆(维也纳分离派作品收藏)等,共同形成了完整的奥地利艺术史的国家美术馆收藏体系。其二是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路德维希夫妇的捐赠。路德维希夫妇收藏了数千件艺术品,并从1957年开始,把自己的收藏通过捐赠给美术馆的方式与公众分享。他们首先考察相关美术馆,对其学术定位和馆藏情况有深入了解后,把自己的相关藏品,通过路德维希艺术基金会捐赠给美术馆,基金会负责藏品的保存、展示与借出等事务。基金会的宗旨是“促进国际间文化层面的交流,籍由世界各地的路德维希美术馆之间的合作,实现国际间的文化对话,而多元文化间的对话将超越民族的边界,促进社会的共荣。”至今大约有二十余家欧洲和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得到了路德维希夫妇的捐赠。1981年,维也纳现代美术馆成立了路德维希艺术基金会,至1999年,完成了全部捐赠过程。捐赠的藏品主要是西方现当代艺术品,成为美术馆主题展的主要作品来源。2001年,现代美术馆几经易址后,在维也纳博物馆岛(Museumsquartier)重新开展时,博物馆的藏品达七千余件。
较之现代美术馆,埃塞尔美术馆则呈现了私人收藏向公众展示的另一种方式。如埃塞尔夫妇所说:“我们希望‘我们的’美术馆是个人的,而不受任何官方的介入。”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埃塞尔夫妇在美国生活期间开始了艺术品的收藏。受美国艺术的激发,回到奥地利后他们开始收藏奥地利现代艺术,主要是1945年以后奥地利战后艺术复兴时期的作品。七十年代,他们开始关注并研究奥地利当代艺术,这一时期的藏品包括维也纳行动派,以及后来的新表现主义等作品,还有目前获得国际声誉的奥地利女性主义艺术家玛利亚·拉兹尼克(Maria Lassnig)和瓦里亚·艾克斯伯特(Valie Export)的作品。私人美术馆的筹建自然艰辛。1987年,埃塞尔夫妇第一次展出自己收藏的当代艺术品。展览条件并不理想,“一个光源散乱的展示空间......那时,一个拥有独立体制,良好信誉和科学设备的美术馆对我们来说似乎依然是可望不可及的。”八十年代后期,他们对当代艺术的收藏开始扩展到国际领域,主要包括美国、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主要当代艺术流派和艺术团体的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1999年他们开办了自己的美术馆,就是今天座落在维也纳市郊的埃塞尔美术馆。有了充分的展示空间,他们的收藏也从绘画,扩展到影像、装置和雕塑等艺术形式。新世纪以来,他们的收藏版图进一步扩展到澳大利亚、墨西哥、中国、以色列、印度等国家的当代艺术作品。
美术馆的收藏与学术定位互为关联。两个美术馆都定位于现当代艺术,但因藏品以及收藏方式的不同,则形成了相互交集又迥然不同的发展方向。维也纳现代美术馆的藏品包含两个部分:维也纳行动派和路德维希捐赠的西方现当代艺术品。这两部分藏品,决定了现代美术馆学术定位的两个层面:一个是在奥地利本国艺术史中的定位,一个是在国际现当代艺术史中的定位。在第一个层面中,现代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馆体系中的一员,充分利用自身的收藏优势,并敏感地认识到维也纳行动派在奥地利艺术史中的地位,在收藏策略上强化了对这一艺术流派的收藏,从而在国家美术馆体系中的本国艺术史层面占据了当代的位置。在第二个层面中,维也纳现代美术馆是遍布世界的路德维希艺术基金会的组成部分,与基金会旗下其他美术馆的合作,为其举办国际背景的现当代主题性展览创造了异常有利的条件,而这是其他美术馆所无法达到的。
埃塞尔美术馆的收藏主体是埃塞尔夫妇,他们的审美趣味、艺术理念、对当代艺术发展趋向的敏感把握是收藏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收藏的主观性。埃塞尔夫妇在谈到收藏时说:
“收藏常常被定义为一种情感,其中包含的情绪和感受很难清晰地描述。简单说来,那些情感混合着好奇和兴趣,以及对艺术作品中神秘符号和图像隐喻的揭示。这就是与艺术家直接交流的重要性所在,通过与艺术家的接触,我们可以进入其幻想的私人空间,这样不但可以从美学浅层欣赏艺术作品,而且还能倾听其深层的声音。
对我妻子来说,海尔曼·尼敕(Herrmann Nitsch)的作品很难理解,她花了一段时间直到能够接受他。她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深度研究,其中与艺术家的直接交流起了重要作用。这好比是‘难啃的坚果’,只有剥开外壳才能触及甜美的果仁。
1959年,我们在纽约与现代艺术的初次相遇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自那以来,我们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旅行总是缘于艺术。我们到艺术家的工作室拜访艺术家,与策展人交谈,参观美术馆和画廊。我们阅读的重要部分是艺术理论和其他与艺术相关的文学作品,以及展览画册。我们亲自选择所有的藏品,其中一些是与他人一起决定的,一些完全是我们自己。尽管与艺术界的代表人物的交谈、参观美术馆和画廊等会给我们以新的视角,但最终决定我们是否收藏某位艺术家的作品的,总是基于我们自己的判断。
从这个意义上说收藏可以被认为是主观的,但它绝不是随意的,并总是反映出收藏家受过训练的眼光。藏品既是统一的,又是断裂的,甚至是很边缘的,但这给予收藏以独有的形状和色彩。”
较之维也纳现代美术馆,埃塞尔美术馆的收藏也许较少系统性,但收藏家多年培养并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位和艺术感知力,以及与艺术家、策展人的交流互动,则赋予私人美术馆以独特的学术面貌和更为灵动的气息,有利于展开富于奇思妙想的、较为微观的主题性展览。
美术馆收藏和学术定位的互为性决定了美术馆的展览主题和运作模式,是形成美术馆独特风格和面貌的重要因素。根据馆藏艺术品的特点和现当代艺术的学术定位,维也纳现代美术馆的展览大体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大型主题展。展览的主题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围绕国际背景中当代艺术的热点风格或焦点人物组织展览。例如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引起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之际,美术馆与中国美术馆共同策划展出了“面向现实——中国当代艺术大展”、2008年推出美国当代艺术的明星——马修巴尼的个展、2005年的“性别检查——东欧艺术中的女性特质与男性特质”等。这类展览大多是与国外艺术机构合作完成,充分体现了美术馆国际化的学术理念。另一种是学术研究性的主题展,即以馆藏作品为主要来源,以对艺术史的梳理为依托,以当代视角重新解读历史作品,提出新的命题。如“坏画——好艺术”、“精确+差异——从丢勒到索莱维特的艺术与数学”、“过程与扩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绘画”、“换台——艺术与电视1963-1987年”等。这类展览要求较高的学术水准和对当代艺术的敏感把握。大型主题展展期较长,一般会占满美术馆的多层地上展厅,作品在数量上也非常可观。同时,会配合展览同步推出由艺术家、策展人和批评家组成的研讨会,以及展览画册、艺术导览等等活动,依此引导、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主题和艺术作品。第二是先锋艺术展。这类展览往往邀请国际或本国杰出且有发展潜力的青年艺术家展示自己的作品,美术馆不会提出明确的主题,旨在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宽松的创造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性。例如奥地利年轻的东欧移民艺术家卡门(Kamen Stoyanov)的“以手臂的长度”个展等。这类展览大多以装置、影像、行为表演等艺术形式展开。展览场地通常在地下三层的厂房(Factory)或户外场地,或是利用美术馆的内部空间做文章。这类展览展期相对较短。第三是馆藏作品展,即在地下二层展厅永久展示的维也纳行动派展览。展厅里表现性绘画以及行为艺术的遗留物,与记录它们的影像作品,给予观者的是扑面而来的血腥与暴力,以及极大的生理与心理不适感。然而其对特殊时期历史人的生存状态的真实反映,则赋予展览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三个层面的展览,美术馆在敏锐地把握国际当代艺术最新趋向的同时,也注重当代与历史的关联;通过当代与现代的并置,引发新的思考角度,重新解读当代与现代。于是,这样一个多层并置的展示方式充分体现了维也纳现代美术馆新任馆长卡罗拉·克劳斯(Karola Kraus)提出的现代美术馆理念——国际性、当代性、跨界(cross-overs):
“维也纳现代美术馆从创办之初就定位于当代艺术和文化研究……美术馆的藏品和建筑给予现代美术馆一个定位,它远远超越了维也纳的边界。当人们把收藏看作一个整体,就会为如此众多的激进的、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而感到震惊和愉悦,这些作品标志着时代的变迁并见证着这个变化。我的目标就是继续使现代美术馆成为展示和见证的场所,……与发展至今的现代性的重要现象发生碰撞的场所。”
埃塞尔美术馆的展览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馆藏陈列。展示的场所是美术馆的办公楼,三层的圆柱形空间,最大限度地扩展了展墙的面积。这里陈列的藏品会定期更换。二是主题展。埃塞尔美术馆往往同时展出三、四个主题展,国际性的当代艺术展、奥地利本国或德语区当代艺术展、架上绘画、摄影、雕塑、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展览、主题性联展和艺术家个展等多个层面的展览错落展开,占据着美术馆的不同空间。而这些貌似彼此没有关联的展览,在展示空间中却没有明确的边界,使观者不经意中把展览相联系而探寻其意义。不管是策展人的独具匠心还是无意之举,这种展示方式常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作为私人美术馆,埃塞尔美术馆的展览大多以馆藏作品为基础。埃塞尔夫妇的艺术造诣和对当代艺术的敏锐把握不但表现在藏品的选择方面,还体现为充满奇思妙想的展览主题。同样是定位于现当代艺术,埃塞尔美术馆的展览主题包括四个部分。第一自然也是当代艺术的热点风格与流派的主题展。如2005年的“墨西哥的现代主义”、2006年的“现在中国——变革时代的艺术”、2008年的“重叠的声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当代艺术”、2010年的“印度的觉醒——菩提树下”等。与维也纳现代美术馆的相似主题展比较来看,私人美术馆相对高效的管理,使埃塞尔美术馆能更为加时地捕捉当代艺术的风向。第二是由收藏家和策展人共同策划的创意性主题展。这类展览往往以奥地利本国或德语区的现当代艺术为主。埃塞尔夫妇在多年的艺术品收藏和管理过程中,不但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从而具有专业的艺术水准,还结识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策展人和批评家。展览的创意往往在与艺术界朋友们的闲谈中逐渐成型。而展览的规模和水平则因其藏品的丰富和策展人顶级的学术水准而丝毫不逊于、甚至超过国家美术馆。例如,2006年的“奥地利:1900-2000——面对和继续”奥地利现当代艺术展,2008年的“从巴塞利茨到拉兹尼克”德语区新表现主义展等,都在本国艺术界产生轰动,展览图册也成为重要的艺术史文献。第三是艺术家的个展。如2003年的“海尔曼·尼敕回顾展:1960-2000”、2005年的“玛利亚·拉兹尼克:身体、虚构、自然”、2010年的“埃文·戊姆新作展”等。这些展览展出的都是具有国际声誉的奥地利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展览主题的提出往往有艺术家本人的参与,是策展人、收藏家与艺术家思想碰撞的成果。第四是每年一度的埃塞尔艺术奖获奖作品展。埃塞尔美术馆为鼓励和支持奥地利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设立了这一奖项。获奖的青年艺术家不但可以获得足以维持生活和创作的资金,而且将成为画廊关注和签约的对象。这个展览不但吸引着年轻艺术家的参与,也为各个艺术机构所关注。
艺术品的收藏与展示是作品离开艺术家工作室后两种可能的存在状态,而美术馆则是收藏与展示相交汇的场域。这个无限丰富、时刻变幻的场域,是同样丰富变幻的艺术生态的重要部分。而任何生态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个自然的过程,且必然处于永恒的发展过程中。本文以维也纳相对完善的博物馆体系为依托,呈现收藏与美术馆的关联;进而选取微观的视角,以并置的方式讲述了维也纳现代美术馆和埃塞尔美术馆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艺术品收藏与展示的互为作用,进而揭示了收藏与展示的互为性对形成美术馆风格与面貌的内在决定性作用。(文 孙欣)
(标注:上述所有引文均引自维也纳现代美术馆和埃塞尔美术馆的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