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s Hofmann的《金链花(Laburnum)》(1954)是这项研究中使用的画作之一
抽象艺术不是人人都能做的,把艺术分出个三六九等也是有意义的——至少在判断艺术作品上是如此。上述都是最近在《心理学科学(Psychology Science)》刊物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的发现,这些发现使诸如“连我家小孩儿都能画”一类的对抽象艺术的谬见宣告失效。
这项研究由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的Angelina Hawley-Dolan和Ellen Winner发起,被试包括72位本科生,其中约有半数是美术专业学生。研究者将30幅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作品和一些由儿童、猴子、黑猩猩、大猩猩或是大象画的画掺和在一起交给被试,对两类画的选择基于色彩和形态的表面相似性。而后被试被要求判断哪些是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作品,哪些是儿童和动物的画,同时还要说出哪些是他们自己所喜欢的。其中10组画作无标签,10组画作有错误的标签,10组画作有正确的标签,这样实验就能够测量与作品相联系的信息到何种程度可以使审美趣味产生偏差。
结果如何?据《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报道:“在所有条件下,美术专业的学生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都将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作品选为他们更偏爱、品质更好的画作”,“并且大多数时间里对所喜欢的画作的判断很不受标签的影响”。此外,美术专业的学生更少受错误标签的影响,更多地给出正确答案。
有趣的是,目前发现,当作品的标签正确时,非美术专业的学生的审美趣味最受影响。约57.75%的被试将标签正确的画作选为最爱,而同时高达79.25%的被试对画作作出了正确判断。换句话说,正确的标签确实有助于帮助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判断一幅画作是不是真的艺术作品,但却毫不影响他们对画作的喜爱与否。相比之下,美术专业的学生中选择正确作品的人数与在这些条件下对这些画作表示喜爱的人数近乎相等——65.4%的被试将真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选为所爱,65.51的被试对其中哪些画作由成年人类创作作出了正确判断。
而后,Hawley-Dolan写信给《今日心理学》,向艺术理论家们指出关于这项偏好研究的更多情况:当被试被要求解释为何喜爱他们选择的那些作品,无论标签怎样,他们在谈论艺术家创作的画作时明显比谈论儿童或动物的画时更多谈到作者的意图。换句话说,观看者能在某种程度上感觉到哪些作品是由成熟人类创作的。
“这一发现表明我们能够看到艺术背后的心智,”Hawley-Dolan解释说。“当我们看抽象艺术作品时,我们能够看到的比我们想的要多。”(申舶良/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