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船锚反映洲头咀辉煌的航运历史。
在广州洲头咀有两座不寻常的纪念碑,一座是纪念1200多年来中国和阿曼友谊的苏哈尔号帆船纪念碑,另一座则是纪念广州人民英勇反抗英国侵略者壮举的雕塑。这两座纪念碑见证了一千多年来发生在这里的两段显赫往事。
文/ 图 廖靖文
在广州海珠岛西端三江交汇之地,名为洲头咀,这里有着广州市区里最为浩瀚的江景。除了每年大年初一聚满了观看烟花汇演的市民,平时的洲头咀很是安静,甚至于很多广州人都不知道一千多年来发生在这里的两段显赫往事。在洲头咀有两座不寻常的纪念碑,一座是纪念1200多年来中国和阿曼友谊的苏哈尔号帆船纪念碑,另一座则是纪念广州人民英勇反抗英国侵略者壮举的雕塑。
仿古木船登陆洲头咀
再现千年前辛巴达航海
2006年,瑞典仿古商船“哥德堡”号重访广州,就停靠在洲头咀公园的码头,数十万的广州市民热情参观,传为一时佳话。而在洲头咀公园,面朝白鹅潭的显著位置,有一座造型别致的纪念碑,纪念着早在1200多年前,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与阿曼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
“阿曼苏哈尔号木帆船马斯喀特-广州航行纪念碑”(见左图)分三层,上层再现了苏哈尔号三桅木帆船的航行图。光芒四射的红太阳,象征着阿拉伯民族的和平使者,迎着惊涛骇浪,历尽千辛万苦向东方胜利航行。上方还绘有当时阿曼至广州的航线示意图,图中清楚地标示:当时木帆船由阿拉伯半岛东部的阿曼港口马斯喀特出发,经阿曼湾、阿拉伯海入印度洋,沿着印度、斯里兰卡海岸东行,进入马六甲海峡,绕过新加坡北上,经越南、湛江沿岸,直达广州。马斯喀特港是古代中国和阿曼贸易的重要港口。
阿曼人是一支古老的航海民族。1200年前的公元8世纪,古代阿曼人建造的一艘大木船从阿曼重要商埠苏哈尔启航,航行6000余海里,历经千难万险抵达中国广州。他们的历险故事全都凝缩在辛巴达航行之中。辛巴达航行使阿曼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往来繁荣一时,苏哈尔港和广州遂成为两国交往的中心。
为巩固和加强阿中传统友谊,阿曼人民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精心仿造了“苏哈尔”号木船。1980年11月23日,仿古木帆船“苏哈尔”号从马斯喀特启航,沿着古代阿拉伯航海家走过的航线,历经8个月(216天),于1981年7月1日抵达广州。
这段航行再现了《一千零一夜》里描述的辛巴达七次航海最后到达中国的故事,再次证实了广州早在唐代就是世界名港的历史。
为纪念此次活动,阿曼苏丹国民族遗产文化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于1995年在“苏哈尔号”登陆处白鹅潭南岸的洲头咀公园内建立纪念碑。后来,广州市又在洲头咀公园的中心,建造了一个巨型城雕,以一个高4米、重达26吨的巨型船锚实物为主景,反映洲头咀辉煌的航运历史。
百年前河南48乡民众
合力抗英粉碎租地阴谋
而在洲头咀的东侧,还有一座纪念碑和雕塑,这又反映了十九世纪广州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历史。1847年,广州河南人民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英侵略者企图强占洲头咀为租界的斗争,这场斗争获得了完全胜利,有力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和清廷的投降妥协势力。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侵略者为了扩展侵华,觊觎濒临白鹅潭、航道深阔,锁扼三江,具有战略地位的洲头咀,妄图夺为己有(当时沙面尚未沦为外国租界)。1847年4月3日,英军派军舰驶入珠江,向清廷施加压力,提出租借河南洲头咀等无理要求,竟得到两广总督耆英的同意。
5月15日至17日,英国侵略者派出测量队到洲头咀丈量土地,妄图恃强硬占。此荒唐举措激起了广州河南人民的义愤,迅速掀起了抗争的怒潮。河南48乡火速派出代表,齐集在双洲书院,共商对策。商定组织河南民众武装自卫队,誓保家园;并派人到城郊各乡要求声援;三天后,组织各乡绅民代表3000多人,到十三行游行示威,递交了义正词严的抗议信。与此同时,广州城郊10万壮勇也举行游行示威,予以声援。英国侵略者慑于广州人民的强烈反对,不得不停止对洲头咀的租借土地活动,洲头咀抗英斗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1987年海珠区政府为纪念洲头咀人民抗英斗争140周年,在当年的滨江西公园内,修筑兴建了一座名为“南溆风华”的纪念雕塑和镌刻着“广州河南人民反抗英人租地斗争纪略”碑文的纪念碑。仿红米石基座上嵌镶着18幅耀眼的描金浮雕,形象地展现了洲头咀人民抗英斗争的全过程。不过,2002年时因滨江西路扩建,雕塑暂时被拆除。
2007年,洲头咀人民抗英斗争胜利160周年之际,在滨江西路小游园景观区重建了洲头咀的抗英纪念碑。据介绍,重建后的纪念碑(见下图)与原纪念碑的设计理念很不一样,它主要通过“还我河山”等四幅浮雕图案生动地再现了洲头咀人民的抗英斗争事迹,不规则穿插的几何图形更巧妙地象征当年“反租地”斗争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