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旦宅逝世 中国书画界又陨落一颗明星
http://www.socang.com 2011-03-04 12:57 来源:
东方网3月4日消息:中国画界又陨落了一颗明星。3月2日上午,国画大师刘旦宅先生在上海中山医院因病辞世,享年80岁。
消息传来,众人惋惜。上海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陈琪说:“春节期间去医院拜访过先生,当时他精神很好,没想到这么快就走了。”他的忘年交、著名主持人曹可凡说:“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很意外,我觉得他还很年轻。”他的老朋友、著名画家陈佩秋也通过她儿子谢定伟向本报表达了对故友离去的痛惜之情,“如果不是因为这场疾病,他还可以创作更多的画。”
才学,留下财富
尽管大师已去,但才学创作是他留给世人的永恒财富。
“他是一个神童,10岁就办了画展。”同许多人一样,在曹可凡眼中,刘旦宅先生的传奇始于童年。1931年3月出生于浙江的刘旦宅,自幼喜好绘画,十岁那年,即小试锋芒,在温州举办了“十龄童刘小粟画展”。1951年,他来到上海,为私营大中国图画出版社画书籍插图、教学挂图等,亦作连环画。
他擅人物,兼花鸟,工书法,善诗词,取法汉唐人物、宋元山水及陈老莲和八大之花鸟,广泛吸取古人之长而融会贯通,创作多取古典题材及历史人物,造型清俊,情思横逸,秀拙相蕴,生动雅健,风格别具;又作减笔泼墨,融工笔、线描、泼墨为一体,格外古朴脱俗,耐人寻味。“他是我们第五届上海美术家协会的副主席,在上海乃至全国,他的作品以本人都享有高声望。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师,刘先生给中国美术领域留下的宝贵财富,不可磨灭。他是一个非常全面的国画艺术家,人物、花鸟、山水都擅长,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民族文化的丰富理解,都难能可贵。尤其是国画从传统走到现在的转型期间表现出来的艺术创新精神,更影响了整整一代人。”陈琪如是说。
才情,魅力四溢
艺海拾贝中,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和艺术的张力。
他的已故好友、另一个画界大师谢稚柳先生有幅著名的人物长卷《旗亭赌唱》,画的是高适、王昌龄、王之涣三位唐代诗人酒醉之后,隔着屏风赌另一面的歌妓唱谁的诗词更多的典故。谢稚柳之子谢定伟回忆:“这幅画创作于1949年,当时画了一半,被父亲丢在了一边。到了上世纪80年代,父亲又拿出来重新补齐。但是画中的屏风图案是空白的,当时就请了刘旦宅画了上去,另一个画家陆俨少则负责长卷的题跋。有意思的是,我父亲擅长山水,这幅画却是人物作品,而擅长人物的刘丹宅在屏风上画的恰恰是山水,也算是两人一次艺术上的‘反串’。”
他的另一部“另类”作品和《解放日报》大有渊源———他著作的《对比艺术》是《解放日报》约稿并出版的艺术丛书之一,这也可能是他唯一的谈艺录。书中,他讲述了自己对绘画的理解和理论,也在书中提出了“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所有艺术门类中唯一以人类内心世界为参照而创作的艺术,而其他艺术门类都是有外物对应的”。
谢稚柳先生80岁生日那年,刘旦宅作了《麻姑献寿》的画以示祝贺,而他自己的生命之流也停滞在了80岁的生日前。“他肯定希望自己的艺术生命能更长一些。”《解放日报》朝花版编辑陈鹏举回忆,“前几年,在祝贺画家王康乐夫妻俩百岁生日的宴会上,很少出来的刘旦宅先生也来了。吃得差不多时,很多人都离席走了,只见先生还在吃蛋糕,他说‘夫妻俩都活到一百岁不容易,这是很有福气的一件事,我要沾点福气’。一个大艺术家此时流露的天真,很纯粹,也足见他希望自己的艺术生命能长点再长点。”
风骨,生活导师
刘旦宅先生的儿子刘天炜说父亲走得很安详,生前已叮嘱家属后事从简,不开追悼会,家中不设灵堂,谢绝奠仪。他说,父亲一直坚持艺术应该回馈大众、回馈社会,所有作品也将尽量按照这个原则处理。
20年前,曹可凡因为《诗与画》的电视栏目认识了刘旦宅,并和刘旦宅成为忘年交。他说:“尽管他的画卖得很贵,但他生活很简单,吃得也很清淡,经常是青菜和鸡毛菜在开水里烫一烫,吃点白饭就可以了。他不太喜欢外出,每天做的最多的事除了画画还是画画。但他又是一个非常慷慨的人。1987年,他在日本办了一个画展,当时他的画作卖了25万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在当时是一笔绝对的巨款,但他把所有钱都捐给了自己故乡的温州大学。”
尽管已经是大师,刘旦宅的好学、认真依然给曹可凡留下深刻印象。“有一次,我过去给他解闷,说起启功先生和谢稚柳先生就张旭《古诗四帖》真伪的争议,谢先生认为是原作,启功先生认为是宋代的摹本。他一听,马上从书架里找出张旭画作的出版物,还说你能不能把启功先生的考证文章复印给我,我没看过。他已经是大师,其实不用跟我这个外行袒露他没看过,足见他的虚心。他对自己的作品很自信,同时也非常钦佩谢稚柳、陆俨少、程十发等画家,尤其是程十发和他一样都是画人物见长的,但我从来没有在他身上见过‘同行相轻’一说。他喜欢有风骨的人,欣赏有骨气的人,他本人又何尝不是有风骨的人物呢?”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