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李亚宁和他的葫芦画
http://www.socang.com   2011-02-28 11:36   来源:
  本报记者 张向阳   

  在济南去年举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民间艺术家李亚宁的葫芦画非常引人注目,这个年轻人是怎样与葫芦画这门古老的艺术结缘并成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呢?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了李亚宁的“匏舍”。

  一进“匏舍”的门,只见迎面摆放的都是各式各样的葫芦,有烙画的,有砑画的,有针刺的,还有彩绘的,大大小小各种器形让人眼花缭乱,别看“匏舍”房间不大,里面还真是名不虚传呢。

  民间艺术让他动心

  看着这些巧夺天工的葫芦工艺品,很难同眼前这位帅气的年轻人联系起来。李亚宁告诉记者,他1983年生于聊城,自幼喜爱绘画,中学时期开始接受正规的绘画训练,自此后,潜心于绘画艺术。

  李亚宁说,家乡盛产葫芦,而又品种繁多,很适合加工成各种各样的葫芦工艺品。到了秋后冬前,李亚宁看到有些民间艺人就地取材,在葫芦上雕刻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戏剧人物和花草图案,线条流畅,人物造型夸张质朴,虽然粗糙,但是非常生动。看着这充满民俗气息的民间艺术,他也动了心。于是,李亚宁开始接触烙画葫芦这门古老而又一直绽放着青春光芒的手工艺术。而这时,他才十七八岁。

  在纸上作画不难,但画好了很难。在葫芦上作画也是一样,要把它画好,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一接触葫芦画,李亚宁才发现,这门手工艺术看上去有趣,实际上画好并不容易。虽然自己有一定的美术专业造诣,但是在葫芦上作画又是另一种情况。比如,在葫芦烙画中,以前都是使用子午香进行创作,现在都是用电烙铁创作。虽然技术进步了,但是葫芦上的图案深浅浓淡全要靠烙铁温度的高低来表现,每次下笔前,总要将手中的烙铁靠近面部感知一下温度(面部神经敏感),一不小心就可能烫伤脸,而在创作之初,面部经常被烙铁烫得伤痕累累。在他的手上,也经常留下烙伤的痕迹。刚开始,他烙的葫芦可谓“惨不忍睹”,但每完成一个葫芦烙画,就特别有成就感,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的葫芦画渐渐走上了正路。

  小葫芦传承文化

  李亚宁说:“在国画中讲究墨分五彩,而在葫芦上熨画也要讲究墨分五彩。烙铁的温度不同,其展现的色彩浓淡和韵味大不相同。这就要求作画者除了要有较高的绘画造诣外,还要熟练地掌握烙画的技巧。在葫芦上作画还讲究焦而不煳,既要达到预期的审美效果,又不能烫伤葫芦的皮。”

  葫芦是不规则的立体,而且形状也有较大差异,在上面创作难度比较大,一件作品要耗费很长时间,色彩的协调和技法的娴熟程度,都会影响作品的效果。而且,在葫芦上画画,不同于平面的透视关系,比如平面上的一条直线,烙到葫芦上就变成了一条弧线,而有些立体的构图更为复杂。

  虽然在有些人看来,民间艺术算不上能登大雅之堂的门类,但对李亚宁来说,却是充满了无穷的乐趣,在他看来,这门工艺不但将传统国画艺术和民俗艺术汇集一身,还可以融合新的绘画技法。更重要的是,这小小的葫芦还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有着李亚宁心底深处的乡土情怀。李亚宁有着良好的绘画造型功底,他的葫芦烙画线条流畅准确、形态栩栩如生、意境幽深高远。直到今天,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些线条流畅、晕染得当、布局合理、技法精湛的作品出自这位年轻人之手。在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到传统文人画的空灵雅致,也不难看到民间艺术的朴素率真。

  挑个好葫芦不容易

  十多年的葫芦画创作,李亚宁对葫芦烙画艺术的理解更为深刻,技艺也日臻完美,在业内,他也颇有名气。据他介绍,葫芦画在工艺上除去烙画外,还有砑画、针刺、彩绘等不同的绘画形式。砑画就是用玛瑙刀在葫芦上压刻出类似浮雕感觉的图案;针刺则是用特制的针在葫芦上刺出图案后,再填以锅底灰;彩绘则是用丙烯颜料在葫芦上进行创作。他笔下的烙画葫芦主要种类有镇宅辟邪葫芦、祝寿葫芦、婚庆葫芦、福增贵子葫芦、虫具葫芦、酒葫芦、茶具葫芦、鼻烟壶葫芦等。他创作的《十八罗汉图》、《水浒人物》等作品被国内收藏家和国外艺术机构收藏。

  每到农历九月秋收以后,他都要回家乡挑选各种规格的白坯葫芦。李亚宁介绍,挑选的葫芦首先外形要好,要周正,上下两肚大小的比例要协调,曲面要圆润,不能有过多的棱线。葫芦表面要光滑干净,不能有过多的脏斑和凹凸,否则会影响作画的效果。其次,要保留连接葫芦的一段枝蔓,最好还要有分叉,这样的葫芦才完整美观。另外,葫芦要成熟,成熟的葫芦其表皮质地硬,也饱满光滑,给人以挺拔的感觉,还利于保存。不成熟的葫芦其表面往往有皱纹,给人畏缩的感觉,在这样的葫芦上作画,即使画得再好也会影响效果的。经过层层挑选,能够入选作画的葫芦往往是百里挑一。

  悠久历史让人醉

  提起葫芦画的历史,李亚宁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说起了葫芦画上千年的历史。据李亚宁介绍,在我国民间,葫芦素有“宝葫芦”的美誉,葫芦器也被称为“匏器”。因为葫芦里有很多种子,所以是子孙繁衍的最妙象征,葫芦与“福禄”谐音,葫芦的“蔓”则与“万”谐音,寓意万代绵长。因此,民间一直把葫芦看作灵物,吉祥之物。

  古代,在葫芦上刻画和装饰的艺术称为“葫艺”。葫芦画源于宋代,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已很兴盛。康熙皇帝非常喜爱葫芦艺术,他经常让宫廷艺师刻画出各种精美的葫芦艺术品,供自己把玩欣赏。“说到这里,不能不提提‘范匏’。”李亚宁说,“范匏俗称‘模子葫芦’。就是当葫芦幼小时,将它放入有花纹的模具里,秋天长成后取出,不仅形态悉如人意,花纹亦隆起宛若浮雕。”乾隆以后,宫廷葫芦范制规模大减,王公府邸中多培植,且以蓄养冬日鸣虫虫具为主,因产于官府,所以与宫廷葫芦统称“官模”……

  “着迷葫芦的还有王世襄先生。”李亚宁说,因为养蛐蛐的缘故,1938年,王世襄在就读燕京大学期间,居然在燕京大学校园旁的菜园里,种上了自己的葫芦。后来他又专门在北京的朝阳区找了一块20亩的“自留地”,用来种葫芦。“也正是在王世襄老先生的努力下,‘范匏’这项濒临灭绝的传统技艺得以绝处逢生。”说起这些,李亚宁感慨不已,有谁能知道,面前这些小小的葫芦还有那么多曲折沉浮的经历。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