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安徽汇德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所谓的“2011年上海站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因绝大部分拍品流拍,引发拍品所有权人强烈不满。后来经过现场众人互相交流才发现,此次拍卖会现场“买家”几乎都是拍品所有权人,真正的买家少之又少,有几个甚至就是这家公司雇来举牌的枪手。拍品所有权人这才发觉自己上当受骗。经当地媒体调查发现,安徽汇德通过提供鉴定等手段,以委托拍卖为名,引诱各地百余名收藏者签订委托合同,涉及拍卖品超过千件,涉及金额超过百万元。
调查显示,安徽汇德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根本就没有拍卖资质,只是借用了上海久鼎拍卖公司的名义。更为蹊跷的是,这家安徽汇德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和一年前另一起“安徽历藏”主导的“流拍谜局”不仅在手法上一模一样,甚至连公司地址、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也完全相同。
“安徽汇德流拍事件”震动了整个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引发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拍协”)、拍卖企业、藏家、行政执法部门的多方关注,为进一步规范艺术品收藏、拍卖市场敲响了警钟。
行业协会:《拍卖法》亟待完善
在“安徽汇德流拍谜局”发生的第二天,作为行业监管方的中拍协就立即发表了以《警惕以“拍卖”为名骗取服务费用的不法行为》为题的重要声明。这是中拍协首次对拍卖欺诈事件做出如此严厉的反应。
“作为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来讲,对于此种事件的态度就是四个字:严惩不贷。”中拍协副秘书长王凤海表示。这一事件反映出来的中国拍卖行业中的种种弊端值得关注。
王凤海长期关注中国拍卖行业的发展,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以下简称《拍卖法》)的起草人之一,他从此事件上看到了尽快完善拍卖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拍卖法有些条款需要及时修订,以符合市场需要。”据王凤海介绍,“安徽汇德事件”中,欺诈企业其实是钻了《拍卖法》的空子。因为在《拍卖法》第二条中规定:“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拍卖企业进行的拍卖活动。”
“仔细分析法律条文就发现,这条法律适用于规范拍卖企业,但是对于非拍卖企业则不具有约束力。”王凤海说道,在此之前已经有好几起类似的事件,都是一些所谓的“文化公司”打着拍卖的旗号去征集拍品、组织拍卖活动。如果有人举报他们违反《拍卖法》,那这些文化公司经常就以自己不是拍卖公司为由蒙混过关。为此,王凤海建议,第二条应该修正为“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经营性的拍卖活动”。这样一来,就能从立法的角度上彻底杜绝任何打着拍卖旗号进行的拍卖活动。
“实际上,我们行业协会在监管上经常感到软弱无力。”王凤海无奈地表示,行业协会并没有行政处罚权,基本上只能依靠协会内部的纪律处分、警告等措施惩处相关企业。目前中国的拍卖企业达到6000家之多,但加入中拍协的只有1500多家,近2/3的拍卖企业游离于协会之外;此外,即便是协会的处罚甚至开除会籍,也几乎起不到实质约束作用。“我们将继续和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沟通,配合他们对于业内的违法企业和事件及时处理。”
拍卖企业:“拍前收费”百分百受骗
在此次事件中,拍卖企业成了一个尴尬的角色,涉及事件的上海久鼎拍卖公司正在接受调查。不论是久鼎自身也被欺骗,还是故意串通欺诈者做了这个局,拍卖企业在整个事件中信誉大打折扣是不争的事实。
长期从事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业内人士季涛强调:“不论以任何理由,但凡是在拍卖前向藏家收取任何费用的拍卖公司,那绝对是在骗钱。”
季涛回忆在几年前,北京还有很多中小拍卖公司也打着事前收费的旗号拉拢客源,赚取所谓的“事前佣金”。“实际上,全世界所有正规的拍卖公司都是遵循事前不收一分钱,拍卖完成以后再收取佣金的行规,这是公认的。”季涛表示,之所以很多中小拍卖公司要在事前收钱,那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实力去组织一场真正的拍卖会。
他介绍道,一些中小拍卖公司利用藏家迷信自己的藏品,急于高价出手的心态,事前收费。这样一来,即便是没有拍卖出去,藏家也因为事前交了钱、签了合同而无法反悔。“这是变相的风险转嫁,把风险全部转嫁到藏家的身上。”季涛气愤地表示,近年来随着北京大拍卖公司的崛起以及藏家收藏素质的提高,这种“事前收费”的伎俩难以奏效,于是一些欺诈者开始向外地发展,而且变本加厉,延伸出多种形式。“安徽汇德事件其实已经脱离了拍卖公司,而是以文化公司的名义进行诈骗,这样一来无疑是变相地脱离了拍卖法的监管,手段升级了,如果这些诈骗企业手法再高明一点,说不定藏家上当了还浑然不觉。”季涛心有余悸地说。
同时,季涛也认为中国拍卖行业发展不过十几年,形形色色的违法事件在所难免。“希望这些案例能够警醒更多的藏家,拍卖公司绝对不会事先收取任何费用,这点必须牢记。”
藏家:不投机无“打眼”
藏家是这次事件的最终受害者。然而不可否认,正是藏家的投机心理才导致了最终上当受骗。杜平是古玉的收藏爱好者,对于这些欺诈事件深有感触,“也不知道那些拍卖公司是从哪里得来的联系方式,三番五次地骚扰,让人防不胜防。”杜平经常接到一些不知名的拍卖公司三番五次地打电话来,对方一般会极其殷勤地用高回报、一条龙的服务“劝导”自己把收藏的藏品拿出来卖。
“打多了,就难免有人上当。”杜平介绍说,经常有搞收藏的朋友禁不住诱惑而上当受骗。杜平的一位朋友曾经连藏品带事先交的佣金一起被骗走,最后追都追不回来,后悔莫及。“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刚入门的藏家,这往往具有很强的欺骗性,所以我建议藏家要互相交流,多沟通才能早了解这些骗人的手法。”
对于上当受骗的藏家,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忍气吞声。杜平说道,一来是因为个人势单力薄,而这些欺诈公司很无赖。“例如,当一位藏家拿着合同去质问拍卖公司的时候,他们会以合同中某项条款为由搪塞,或者告诉藏家,‘和你签合同的那是我们业务员,但他已经离职了,公司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二来,毕竟这在圈内来说也算‘打眼’的事,不好意思再提。”
杜平对此表示,藏家一定要小心谨慎,凡是涉及到藏品的拍卖,要做到对自己的藏品心里有数。就算不确定自己的藏品是否真的值那么多钱,也要找权威的专家或者业内的资深人士来把关,千万要防止投机心理。“抱着投机心理,既破坏了收藏的雅兴,也遭受了损失。”杜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