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艺术拍卖界“带头大哥”朵云轩2010年秋季拍卖会在上海四季酒店落槌,3.7亿元的拍卖总成交额再创历史新高,相比半年前的春拍增长21%。且别忙欣喜,因为这数字可能还不及北京某些拍卖会上一件拍品的价格,比如4.368亿元的黄庭坚手卷《砥柱铭》、3.752亿元的房大年山水作品《万岁山图稿本》。2010年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共有15件拍品跻身“亿元俱乐部”。深究起来,14件出自北京拍场,杭州西泠秋拍分得一件,至于上海,不见踪影。
艺术品拍卖市场研究专家、复旦大学文博系胡志祥教授直言:“数字改写了市场版图,将内地艺术品市场分出层次,北京把持的是高端市场,上海只算得上中端水平。”曾占据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半壁江山”的上海艺拍,面临着藏品和藏家的日益流失。
谢稚柳的槌声犹在耳边
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的第一槌是在上海敲响的。1993年6月20日下午,朵云轩书画专场成就新中国第一次艺术品拍卖,被誉为“具有中国艺术史上里程碑的意义”。当时上海静安希尔顿二楼拍卖场内座无虚席,连地上都坐满了人,80元一张的门票在饭店外被黄牛炒成过百元,还一票难求,竟使沪上一些知名画家也只能“委屈”地席地而坐,就连香港的大收藏家都来了不少。随着台上书画大师谢稚柳稳当地一声落槌,一号拍品丰子恺的国画《一轮红日东方涌》结束了从2.8万元至12.8万元的拉锯战,被香港收藏家张宗宪收入囊中。
“这个书画专场创下830万元的成交佳绩。第二年春拍成交金额更是达到1600多万元。当时各地业内人士都看好上海的艺术品市场。”胡志祥告诉记者,“从历史上看,上海就是民间收藏重镇,尤其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上海五马路(今广东路)古玩街交易活跃,吸引了全国各地许多著名收藏家、古玩商,如庞莱臣、张大千、吴湖帆、胡惠春、翁万戈等,他们中有的文物藏品足可与博物馆分庭抗礼。一批实业家、银行家也涉足各类高端收藏,为上海民间收藏的发展推波助澜。当时北京文物都往上海流,北京古董家也要看上海收藏家的脸色。”
沪拍藏品藏家都在流失
虽说上世纪90年代末期,人们才意识到北京艺拍的后来居上,其实导火索却在1993年朵云轩“第一拍”时便已埋下。朵云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固守着自己的既有优势——中国书画,而1994年3月中国嘉德的首次拍卖会就不局限于中国书画这一国人的传统收藏门类,而是大胆开出油画专场,半年后的秋拍更是一口气推出5个专场,其中“扇画”、“古籍善本”均系国际首推专场。
此后几乎每年嘉德都有新动作,将触角延伸至珠宝首饰、雕塑、邮品、钱币,开个人收藏家在国内进行专场拍卖的先例,同一时期兴起的北京翰海走的也是这类广撒网的路子。品种不断齐全,场面自然壮观起来,场次越多,收入也越多,底盘大了,影响力也越大。
艺术品市场有聚光灯效应,当北京艺拍市场成为焦点,上海再想追上就难了。胡志祥说:“艺术品拍卖的关键一环是货源,它总是往价高的地方走。同样一幅齐白石的画,如果在北京能拍出1000万元,在上海只能拍出800万元,人家肯定把它往北京送。好的拍品才能召来大的买家,形成良性循环。如今的一个尴尬现状是,上海的藏品跑到北京拍,上海的藏家也追到北京竞价。上海就连固有资源都在慢慢流失。”
精耕细作能否突出重围?
上海艺拍的凋零令不少业内人士痛心不已。能否收复失地?如何突出重围?朵云轩资深投资顾问袁慧敏认为应对之策在于“精耕细作”,“不少上海的艺术品拍卖公司正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选取一个很小的角度切入,提炼学术性主题,将同主题拍品集束推出。我们希望这样的努力能成为上海艺拍突围的一种方式。”
不久前,朵云轩秋拍力推全国第一个金石专场——“金石缘”,集结印人书画、篆刻及金石拓片,其中不乏一批极其珍贵的青铜器“全形拓”,如所拓散氏盘与毛公鼎、大盂鼎和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的《散氏盘全形拓附铭文》、有着吴昌硕考证题跋的《周公华钟全形拓》。而上海泓盛秋拍则着力于全面梳理当代艺术史,清晰解读历史线索。38札明代名人尺牍精品则将在上海崇源秋拍上亮相,这批尺牍侧重于明中后期文征明、王鏊、李东阳、徐霖等书画名家的信札。
在袁慧敏看来,一次主题拍卖等于一次价值重估。像“金石缘”专场,189件拍品,全场总估价仅500万元,在近年来艺术品拍卖市场“亿”浪引领的“涨”声中显得如此古朴和稀有。倘若这类学术性引导能给近乎狂躁的艺拍市场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唤醒人们对艺术价值的重视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