捋直辽博古铜镜展“八大问号”
辽博历代铜镜展开展之后,不少参观者对古铜镜中蕴含的故事和知识感到迷惑。为此,记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并采访了专家,以飨读者——
12月3日起,省博物馆推出“净月澄华——辽博馆藏历代铜镜展”,展出铜镜232件,跨度从春秋战国直至清代,基本构建了中国铜镜发展的简要历程。本报记者对观众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梳理,就其中的八个“大问号”采访了辽博历史部研究人员陶亮,为读者探求秘密。
铜镜是纯铜制造的吗?
我国古代工匠对铸造铜镜技艺早有总结,《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制作铜镜的合金比例:半谓之鉴隧之齐。即铜50%,锡50%铜镜的合金比例因时代不同也有很大差异。战国时,铜镜中普遍含铅,使铜镜质量得到提高,表面匀整、光亮。到了汉代,铸造水平更加提高,铜镜中锡的比例开始增加,使得铜镜更亮。但因为造价高,宋代以后锡的比例逐渐降低。
古铜镜制作水平
是不是越来越高
并非如此。古铜镜发展经历了战国、汉代、唐代三个高峰期。战国时期,铜镜的纹饰由素面或几何纹样发展到饕餮纹、山字纹等多种式样。汉代是第二个高峰期,铜、锡比例的合理配置使汉镜亮白,而且汉代还制出了透光铜镜,成为铸镜工艺的又一里程碑。到了唐代,铜镜不仅突破了以圆为主的形式,还出现了菱花、葵花、方形,有异域人文色彩。但从宋代以后,铜镜制作开始走下坡路。
古代铜镜可以随身携带吗
铜镜大体分为大、中、小三类。小型铜镜尺寸一般在3厘米至8厘米,它们小巧轻薄,用绹绳系于腰间,随身携带。中型铜镜尺寸在9.4厘米~至10厘米,厚重精美,使用时或悬挂在墙壁上,或置于镜台上,用毕还有考究的镜奁存放。而大型铜镜则可高达一米以上。
本次展出的铜镜中,最小的是东汉永平元年四神镜。该镜直径5.3厘米、厚0.55厘米,重80克,是一面圆形镜。该镜在铸造过程中使用了凸面镜的成像原理,镜子虽小,但成像很完整。
铜镜背面的图案有哪些作用
铜镜的背面雕有纹饰,从几何纹饰到花鸟鱼虫,从神话传说到百姓生活,包罗万象。纹饰的内容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比如宋代的铜镜,很多纹饰以蹴鞠为题材,这与当时社会流行趋势密不可分。纹饰有时也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如本次展出的明代五子登科大镜,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能获取功名的祈望。
普通百姓能买得起铜镜吗
铜镜产生的早期,因为造价较高,只有皇宫贵族才可以使用,即使到了汉代,也只有上等阶层能用得起。普通百姓想拥有并不容易,人们通常用水盆来照脸。到了宋代,铜镜开始平民化,并常作为陪嫁品。
哪面铜镜是本次展览中年岁最大的
本次展出的最早期铜镜是春秋时期的斜线三角纹镜。该镜在丹东地区出土,直径10.6厘米,重230克。该镜纹饰风格与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出土的多钮镜相似,多钮的造型以及纹饰构成方式都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铜镜有辽宁地方特色吗
辽代铜镜、金代铜镜最能代表辽宁地域特色。辽镜继承了汉、唐遗风,又融宋镜于一体,雅致且不拘一格。如典型的龟背纹镜,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金镜以粗犷豪放著称,表现手法上也体现了本民族特点。如金代的双鱼镜,由于采用浮雕的手法,内容上表现了女真人对渔猎习俗的执着。
古人用什么擦铜镜
铜镜放置时间过久,表面就会氧化,因此反射不出影像。即使是刚刚铸造出的铜镜,也要时时擦抹干净,而且还得用水银粉、锡粉打磨,才能够保持光亮如新。磨镜在从前是一种专门职业。持这项职业的人,手里拿着长约5寸的铁片,好像拍板的模样,沿街敲打着,妇女们听见后,即可出来磨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