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纳森 米尔斯(Jonathan Mills),著名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总监最近访问中国。此行,乔纳森的主要任务是带着63年历史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第一次来到中国推广宣传。2011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将首次聚焦亚洲艺术。未来几年,中英文化交流活动将进一步加强。
在中国,乔纳森最常被问到的,是他对中国的艺术节的建议。乔纳森的回答是,“用你们自己的传统来探索,使用你们自己的语言”。我们不能“指望”乔纳森给出一本清晰可见的“艺术节操作手册”。面对艺术节,应先探索作为成功典范的爱丁堡艺术节,其精神内核是什么,而不是将艺术节当成一架可以拆卸分析的冰冷机器,进行有限的模仿。
“有些城市想举办艺术节,却没有一个真正的理由”
爱丁堡艺术节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这个词所指代的是一个群体:在爱丁堡,每年夏天举办9个艺术节,全年则有12个艺术节。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是其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艺术节确实为爱丁堡带来了繁荣的旅游经济,但吸引游客并不是爱丁堡举办艺术节的原因。”乔纳森说:“有些城市想举办艺术节,却没有一个真正的理由。爱丁堡艺术节的一大宝贵遗产正是它的举办理由———它创立于一个糟糕的时代,却拥有一个最好的理由:在二战结束不久的1947年,人们希望用艺术节赋予彼此乐观的精神,用艺术缝合被战争撕裂的欧洲文明。”
可以说,从创立之初,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就传达着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艺术应成为社会的中心;艺术具备其他人类智慧所难以匹敌的力量。经历了10位艺术总监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始终继承着这一非功利的传统。而63年的历史,亦证明了各位总监坚持的正确:虽不以经济利润、塑造城市形象为追求目标,却带给了当地丰厚的收入,提升了爱丁堡乃至苏格兰在世界上的地位。
乔纳森2007年接任总监,对他来说,爱丁堡艺术节这一超越了任何功利性追求的精神遗产在新千年有了新含义。在这个讲究经济效益的时代,艺术节的价值在于,它帮助人们打破成见和习惯,推动当代社会理解创造人才的多样性,从而让更多人懂得“创造”未来,而不是“计划”未来或者“管理”未来。“人们以往对创造性人才的理解主要是指在科技、经济方面做出成绩的人;人们习惯用数量来衡量成败得失。但是,这个世界远不是这么简单。”乔纳森表示:“现在已经不再是一元的时代,我们很难说谁是世界的中心、哪一种文化是世界的主导。未来世界越来越需要创造的多样性,需要人们承认建筑师、作家、戏剧家同样是创造性人才,需要人们将文化艺术放在社会的核心位置,而不再视其为点缀。艺术节正是在这方面大有所为。”
可以说,艺术节在爱丁堡、在乔纳森的理解中,不仅仅是一个表演艺术盛会,而且是他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哲学思想的体现。正因为如此,乔纳森才不会被平均每月来自世界各地上千个的具体作品所湮没,不会迷失在频繁的每年数次和各国艺术家的交流中。他清楚地了解,自己需要通过艺术节上的作品,让观众认识到世界的庞大与丰富,让艺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
具体来说,乔纳森通过将每年艺术节主题化来传达这种哲学观和世界观。2008年,以“新欧洲”为主题,让素来以西欧艺术为中心的艺术节开始关注东欧以及远东地区;2010年,“新世界”主题将来自美洲的文化艺术带到了欧洲观众面前;2011年,“到遥远的西方去”则更直接地告诉人们,亚洲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版图的一大中心。“过去西方人提到东方,往往习惯说‘从遥远的东方来’,这种表达方式暴露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潜意识。而现在,我认为应该说‘到遥远的西方去’———世界的中心已经发生了改变。”乔纳森解释。2011年,80%的节目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印度等亚洲艺术家,其余的20%则来自受亚洲文化艺术启发创作而成的世界其他地区的文艺作品。“我能否建议在苏杭举办艺术节,而不是京沪”
如前所述,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是一种世界观的体现,作为艺术节总监的乔纳森希望这种看待世界的态度和角度可以被“放大”,从而影响到尽可能多的人。能否实现这一点,和艺术节举办的地点息息相关。
我国比较有知名度的艺术节多半是在一线城市举办:北京、上海、香港。这类城市是文化、经济、政治的中心,在这里举办艺术节容易吸引众人目光,有丰富的各类资源可供使用。不过,乔纳森对此有不同看法,“我认为艺术节更适合在二、三、四线城市举办,而不是东京、伦敦、北京、上海这类世界级都市。我是否能建议在苏杭举办艺术节?”
在小城市举办艺术节,艺术节对当地的影响更大,从而带给参加艺术节的人以超越日常生活的体验———这正是举办艺术节的目的所在。博览世界各个知名艺术节,莫不是选择了小城镇而不是首都作为栖息之处。如著名的戏剧节是在法国南部中世纪古镇阿维尼翁落户的阿维尼翁戏剧节;最有影响力的国际艺术节是在中世纪小城爱丁堡;最著名的音乐艺术节是奥地利小镇萨尔茨堡举办的萨尔茨堡艺术节……
“在一个日常生活可以主要依赖步行的小城,艺术节才能让人们‘无处遁逃’,让人们有扑面而来的感觉。”乔纳森进一步解释,“以爱丁堡为例,这座小城人口45万。艺术节期间,随着游客的到来,小城水泄不通。我们从艺术节举办的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一般只能靠走路,而日常熟悉的人行道、花园、广场、酒吧、教堂……都成为了艺术节的举办场所,变了模样,让人感到新奇。只有在这样的小城里,艺术节可以做到无处不在,成为一场真正的庆典,甚至因其无处不在而让人们感到被冒犯。”
乔纳森说:“艺术节就是要让这期间人们的生活和日常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而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艺术节可以让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发生这种改变。在中国,是不是可以选择既有都市的集中性,又有自然风光的中小城市举办艺术节呢?如苏州、杭州。”
艺术节高效率离不开管理智慧
如果说以上两点,是爱丁堡艺术节得以成功的核心观念,接下来要谈的则是爱丁堡艺术节运营上的经验。
减少运行成本,关注每个细节。以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为例,其办公室分为技术支持、媒体公关、市场推广、经济预算等部门,每年负责运行来自世界各地的舞台节目、视觉艺术展览等200多个,但办公室常设职工不过26人。其中,全年和世界各地媒体保持联络的媒体公关只有两到三人,只有在艺术节期间媒体公关团队才会扩充到15人。有限的工作人员,在艺术节开始前就制定出上千页的艺术节日程单,具体到每一时段、每一地点的活动安排。无论是节目的技术合成、彩排,还是媒体公关部组织媒体采访、参加赞助者晚宴,都要以这份日程单作为参照标准,确保万无一失。
多方投资,多角度评估艺术节成绩。每个应邀参加艺术节的团队无需自己支付任何费用。整个艺术节的资金来自三部分:爱丁堡及苏格兰政府、富人赞助、票房。和很多艺术节不同,这一艺术节不雇佣任何票房代理,他们直接面对观众销售,掌握到第一手市场信息,赠票比例微乎其微。每年艺术节结束后,将通过票房销售、观众调查、专家评议、市场回馈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估。
此外,爱丁堡近年来成立了“艺术节爱丁堡”机构。这一机构由爱丁堡12个艺术节的总监创建,就像爱丁堡全年12个艺术节的“班主任”,负责向英国国内外推广宣传这个“班集体”,整合分享“班级”内部各种资源。这一机构主任菲丝 里达尔此次和乔纳森一起来到中国,在这之前她刚刚在美国、印度等对她的“班级”进行推广,推动世界各地和“艺术节爱丁堡”的合作。
以上经验是否对我们有启发呢?他人的经验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这又回到了话题的起点,让我们学习不再将自我和艺术节分割,而是应该让它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当这份意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有,艺术节就拥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这就好比爱丁堡的艺术节如此动人心弦,是因为“每个在这些艺术节上表演的艺术家,都将其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