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花瓶约5.5亿人民币成交
就我所知,过去两年有几件号称卖出“亿元天价”的书法、绘画作品都有“做局”的嫌疑,而部分真的拍出的“天价作品”也遭遇了拒绝付款或者拖延付款的局面。
亲爱的读者,你听说过伦敦的博罗(Borough)区吗,听说过有家叫Bainbridge拍卖行的公司吗?我是没听说过这两个不起眼的名字,可是就在伦敦当地时间11月11日,这家拍卖公司把一件据说是乾隆时期的粉彩镂空瓷瓶以4300万英镑的“天价”拍出,加上给拍卖行的提成,总价格将达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创造了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的最高价格”。
这个数字目前的直接效果是让部分英国人惊讶于“中国人真富”,可是我总觉得这里面有点玄虚:关于藏家的背景和藏品来源都是模糊不清的,就像是个“传奇故事”;再者,著名的佳士得和苏富比垄断了海外艺术品拍卖市场的90%以上,如果藏家稍微有点心机的似乎应该把自己的珍藏送到它们的香港和伦敦分部而不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拍卖行。当我把自己的疑问说给收藏圈的资深人士听,他们脸上无不露出笑而不语的禅宗表情。
这笑容很自然地让我联想到国内拍卖界常出现的一幕:大陆、台湾还有东南亚的华人炒作手们喜欢的方式是把一件还可以的艺术品——有时候甚至是有赝品嫌疑的所谓“回流作品”——拿到有勾连的艺术拍卖公司,联手“做局”拍出一个高高的“价格纪录”(真的是数字纪录而没有实际付出那么些钱),然后等上几年再次拿出这件作品拍卖,希望有后来的富豪能够顺利“入局”。但是中国最有趣的是,五六年前“做局”的“天价“往往由于通货膨胀效应和市场价格的“水涨船高”,两三年后似乎就被抹平变成“常态”,看不出什么痕迹,于是新的局就应运而生。
就我所知,过去两年有几件号称卖出“亿元天价”的书法、绘画作品都有“做局”的嫌疑,而部分真的拍出的“天价作品”也遭遇了拒绝付款或者拖延付款的局面,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是竞拍的买家怀疑那是别人的“局”。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是全球主要市场中最功利的,其中无所不用其极的“做局者”也最多,这难免让我有点怀疑他们已经跨越太平洋,把战线拉长到伦敦开始“全球布局”了,你想想,有“瓷器爱国主义”的新闻由头、“最贵艺术品”的价格纪录,加上全面通胀的经济鞭子的驱赶效应,未来“入局”的人大概会心甘情愿吧。
但愿,这真是一个传奇而不是布局,给我们这社会增加点大西洋那边来的浪漫味,就如同圣诞档喜剧。
周文翰(文化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