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仿白玉刻画珐琅彩博古花蝶烟壶翡翠盖62mm
料仿白玉耄耋纹料烟壶47mm
留绿皮雕太师少师图鼻烟壶60mm红珊瑚盖
本刊驻京记者 岳岩
在2010年的某个傍晚,跟鼻烟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古玩商黑冠宇在店里碰到一个前来推销鼻烟壶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拿出一枚干果,只见上面开有一小口,打开小口,里面呈现出装有零星鼻烟的膛。
黑冠宇用300元人民币买下了这只鼻烟壶。几日之后,黑冠宇在进口食品的超市,看到了这种干果,价格是一袋30多元人民币。后来,黑冠宇又在古玩城见到推销干果鼻烟壶的年轻人。原来这年轻人也爱鼻烟壶,吃干果的时候自己掏出来一个壶就跑到古玩城卖了。作为中国鼻烟壶协会会长,黑冠宇说,鼻烟壶的种类实在太多了,各种你能想到的材质几乎都可能被用来做鼻烟壶。
面对如此种类繁杂的鼻烟壶,如何理清其欣赏标准、判定其收藏价值呢?我们尝试找出三个品种,结合业内专家的视野,使初入行者对鼻烟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玻璃胎珐琅彩烟壶
10年前,瀚海拍卖公司总经理秦公在天津国拍买下一只清乾隆御制料胎(玻璃胎)珐琅彩开光山水鼻烟壶,其结果是遭遇到几乎所有亲友的不理解。
在那时的收藏市场中,鼻烟壶只是个不起眼的角色,而且秦公看中的这只鼻烟壶是由玻璃制作,起初行内估价只有13万元,而秦公为此的花费是240万元。秦公能如此果敢地出手,与时在故宫任职的鼻烟壶专家夏更起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拍卖之前,秦公为这只鼻烟壶专门问过很多藏家和学者,其中就包括夏更起。夏老告诉他,这只鼻烟壶用料其实非常珍贵,价值极高,160万元人民币以上是没问题的。
如今,秦公先生已经过世,夏更起也已经从故宫退休。虽然已无公务在身,但夏老仍然惦记着玻璃胎画珐琅鼻烟壶,也常常要去古玩城去看一看,了解时下造假已经造到什么程度了——玻璃胎画珐琅鼻烟壶可以说是市场造假较多的一个品种。2009年,这种造假差点把鼻烟壶鉴定泰斗夏更起也给蒙了。
当时,有人拿着一个玻璃胎画珐琅鼻烟壶去故宫找夏更起的学生鉴定。这学生一看,这壶真好,颜色与故宫馆藏相比不差,工也好,花鸟的图案细腻流畅,可是细忖之下,又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却又说不出来。于是,他把夏老又请到了故宫。
夏老一看,这壶仿的是背壶式(又叫乾隆扁,是鼻烟壶最早的形状),但造型有问题,足和肩都不对,是新作。该壶底款写的是“乾隆年制”,如果壶到代的话,开价应在300万元人民币以上。
实际上,鼻烟壶与其它文物不同,想要仿造到位并不容易。比如说,如果是仿瓷器,他可以把藏有中国瓷器的博物馆看一遍,可是鼻烟壶不同,中国目前没有一个专门陈列鼻烟壶的博物馆,即使是故宫的鼻烟壶,也都常年放在库房,且很分散。就连泰斗级别的专家夏更起,也只是自称研究鼻烟壶为副业——在故宫没有鼻烟壶专项,它只是杂项中的一个门类,博物馆学中更是没有这么一个学科。所以,夏老总结市场中对清时期鼻烟壶的仿制,要么是按照已出版的图录,要么就完全是臆造。
在二十几年前,有国外学者到故宫提出要看下鼻烟壶。管理杂项库房的夏更起才被临时派出来,与鼻烟壶有了亲密接触。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夏更起了解到,鼻烟壶这个中国专属的文物在国外的地位远远高于国内。
从欧洲传播过来的鼻烟造就了中国鼻烟壶,而鼻烟壶又包罗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工艺形式。在这所有工艺形式当中,玻璃胎画珐琅在国际上尤其受到重视,也许这是因为,玻璃和珐琅是两种从欧洲进口的原料,而这两种原料在中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技术与艺术体现。如今,除台北故宫存有玻璃胎画珐琅鼻烟壶较多外,其它博物馆和藏家也都只有零星收藏。
玻璃胎鼻烟壶是以乳白色玻璃为胎,造型以扁平式较为常见,另有葫芦式、圆瓶式、四方形、八棱形等,内容多为花鸟、花卉、人物。其中,数量最多、技艺最为精湛还要数乾隆款的鼻烟壶。迄今发现最早的玻璃胎鼻烟壶,是台湾故宫所藏雍正年制竹节式烟壶。玻璃胎鼻烟壶之所以珍贵,是因为珐琅这种颜料事实上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玻璃,这就导致颜料与胎体在反复烧制过程中软化温度相似——温度低了,珐琅釉不能充分熔化导致珐琅颜色呈色不好,颜色不亮。而若温度过高,胎体开始软化就会变形。在清代,烧制玻璃胎鼻烟壶,温度全靠工匠经验来掌握,能够成型数量非常有限。现在做玻璃胎珐琅鼻烟壶,有电炉可以控制温度,技术上容易多了。对此,夏更起在查阅宫廷史料后也大为感慨:“过去皇帝命造办处烧玻璃胎珐琅彩,好一段时间过去了,没出来一件好的,皇帝都不会怪罪,但要是铜胎珐琅彩烧了好久都烧不出来好的,那可得扣俸禄了。”正是上述原因,使得即使是一个玻璃胎画珐琅花瓶,最多也只有十七八公分高,再大就很难烧成了。2007年,秋拍香港佳士得一件清乾隆御制料胎画珐琅西洋母子图笔筒,以6752.75万港元成交,成为中国御制料胎珐琅器的世界拍卖纪录。不过,当年秦公买下的那个精美的烟壶,在2005年重新登上拍卖场时,也不过只卖了350万元。相比笔筒和花瓶,玻璃胎珐琅彩鼻烟壶还有一大难点,就是它要在更小的面积上表达与大面积器物相同的主题。夏更起说,过去珐琅作招聘宫廷画师,都要让他们画一个烟壶,烟壶画得好才可以通过考试。考核出来最好的画家或者最有经验的师傅也都是派去画烟壶。说是画烟壶,事实上都是颜料在玻璃胎上堆出来的,直接画根本就拉不开笔,一拉就过。夏更起记得,档案记载乾隆帝曾要广东海关专门向珐琅作提供珐琅画笔1000支,可见当时画珐琅需要很专业的画笔。除了玻璃胎画珐琅外,还有较为常见的瓷胎粉彩以及铜胎画珐琅,再有就是极为珍贵的金胎画珐琅。铜胎画珐琅工艺由康熙时期从欧洲传入中国,应用在鼻烟壶上,则是以红铜为造型,以白釉为地,再用彩釉描绘图案在其上,有官款的中国最早鼻烟壶就是康熙时期的铜胎画珐琅鼻烟壶。可见其在鼻烟壶制造上的开创性是其价值所在。
美玉烟壶
在珐琅作,画烟壶的都是最好的师傅,而在玉器作,最好的和田籽料也被皇帝下令做了烟壶。
中国历史上有着发达的玉文化,与纯为西洋进口的珐琅料相比,白玉和翡翠烟壶更体现着中国人审美。清代赵汝珍在《鉴辨鼻烟壶》中记载道:“用玉特制鼻烟壶,大概始自康熙朝,因为康熙皇帝享国时间最长,任何质地的烟壶,都自此时肇始,正是基于此点推断玉制烟壶在康熙时创始。”
藏家李鸿祥先生从20多年前就开始收藏古玉,因为爱玉也收集到了各种玉石烟壶,这个集中国工艺之大成的门类,其气概、雕工都非比寻常,而且李先生的太太也喜欢,于是夫妻俩开始了鼻烟壶专项收藏。
夫妻俩寻找鼻烟壶的足迹遍步古玩市场、潘家园地摊和拍卖会,甚至还到内蒙的蒙古包里去买鼻烟壶。
当拿到一个玉质烟壶,李鸿祥首先会先看造型——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体态比较端正,线条流畅,这个鼻烟壶就不错。然后再鉴定烟壶的材料,是不是致密、温润,看看是否是和田玉,如果是白玉,玉色是否洁白。在乾隆之前,很少有带皮的烟壶——中国历来用玉的传统,是一律将玉的原有外皮剥得一干二净,讲究玉的无暇,绝不允许丝毫瑕疵。有年份的烟壶,玉料还会有一种沧桑感。
有雕工的烟壶,图案设计巧妙、精美,且“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玉器雕琢的地子要平,雕工要通顺,鼻烟壶也一样。
乾隆时期是中国玉文化的一个高峰,玉鼻烟壶也出现了利用玉材本身的皮子巧作、俏色、以及浮雕、阴雕书法的鼻烟壶,这些鼻烟壶都工艺精湛。满人的妇女也吸食鼻烟,坤式鼻烟壶应运而生,因此出现了大量精美的坤式鼻烟壶。、
在看完鼻烟壶整体后,就需要拧开盖子看看。很多玉质烟壶配的盖子材料讲究,有宝石的、翡翠的、红珊瑚的、银镶嵌红珊瑚松石的和碧玺的。这些精美的鼻烟壶盖价值不菲,比如说,一只辣椒红珊瑚金托象牙匙的鼻烟壶盖要逾万元人民币。原壶配原盖非常不容易,能配上一个老盖就不错了。
看完了壶身和壶盖,接着就要用勺试一下掏膛是否充分。好的烟壶,勺有银的,也有象牙的,还有其他一些珍稀材质。像翡翠、和田玉等珍贵材料,一般人舍不得把膛都掏掉,因此这种烟壶往往会重一些,而膛大、壁薄,刮得平整的则是非常好的烟壶。年份不同,鼻烟壶里面的膛也会有所不同,如玛瑙烟壶,在康熙、雍正时期,里面的膛就跟鱼鳞一样,一层层刮下来,以后就看不到这样的情况了。
看完了膛内,就要翻过来再看看底足是否细致。此外,从鼻烟壶的体积也可以大致判断出年代来,如乾隆早期,由于新疆准格尔叛乱,玉路不畅通,鼻烟壶使用的玉质较差,那时的鼻烟壶是以工艺求胜,鼻烟壶的体积相对比较小。在乾隆23年,叛乱平定,玉路畅通了,玉质鼻烟壶达到了顶峰。
随着时间的推移,鼻烟壶的使用和收藏人群,从皇家、达官贵人,逐渐过渡到文人和收藏家。而对鼻烟使用爱好的改变,也使得鼻烟壶的功能逐渐从实用品过渡到了赏玩品。嘉道时期,出现了较大型的鼻烟壶,随后,鼻烟壶开始走下坡路。而到了清末,则出现了具有文人气的鼻烟壶以及内画壶。
内画烟壶
在中国皇室衰落之后,源于宫廷的鼻烟壶也就结束了辉煌,而在宫廷之外,内画鼻烟壶则开始繁盛。内画也成为中国千万种鼻烟壶工艺中,唯一专为鼻烟壶而生的。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内画鼻烟壶大师刘守本经常出国展出鼻烟壶作品,并展示表演内画技艺。有外国人告诉刘守本,他就是通过鼻烟壶认识中国的。而据刘守本的了解,外国人收藏的中国古董里面,第一位是瓷器,第二位就是鼻烟壶。
半个世纪前,刘守本被分配到了工艺美术厂,成为叶仲三(清末民初京城内画壶三大名家之一)之子叶晓峰、叶菶祺二位老艺人的弟子。他的师兄就是如今在内画鼻烟壶教育和拍卖领域都有着不错声誉的王习三。在那个时代,内画鼻烟壶属于国家的保留行业,京城画内画的一共只有六人。他们所画的内画壶卖到国外非常受欢迎,怎么画都会有人买。
如今,当年的学徒们成了大师。刘守本在退休后没有工作压力,经常去市场中淘一些料质好的茶晶和发晶,找人加工成鼻烟壶。这种烟壶讲究掏膛和做口,一般一个空壶也要花掉3000元人民币,再配个上好的盖,如碧玺、珊瑚、翡翠等材质,这样一个盖也要五六千元——即使没有被画过,也要是件艺术品,这是刘守本对壶体的要求。
在刘守本看来,虽说用玻璃也可以画内画,但是好的水晶画出来的烟壶更润,而且发亮,这是玻璃料不能比拟的,也是顶级内画鼻烟壶的一项根本要求。
在内画鼻烟壶起初被创造出来时,所用的胚还没有现在这么讲究。那时也还没有对膛的内壁进行磨砂处理,而光滑的表面挂不住墨,所画内容往往粗糙不堪。之后,内画艺人们用铁砂、金刚砂掺水在壶内滚动,才使内壁细而不滑,如同宣纸一样,适合书画。至于用于内画的带勾的笔,也是师傅传徒弟,一代代人改良,也会根据个人创作的题材进行改进。
刘守本坦言,内画鼻烟壶创作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入门很容易,技巧也不能说是多么高超,重要的是手艺人的修养和美术基础。在这方面,能够称得上顶峰的还是第一代内画人,也就是他师傅的师傅叶仲三、周乐元、马少宣、丁二仲、汤子川、孟子受、闫玉田、陈仲之、毕荣九等。这些艺人处在清代末年民国初期,在他们之前,内画鼻烟壶在技术上没有完善,制作的作品粗糙凌乱,在他们之后,由于战乱等动荡,艺人的古典文化修养、画面的创造力和他们又不能比,大都还是在模仿他们的创作和手法,这使得当时画家创作的鼻烟壶在近百年之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号召力。
同时,这些名家也让内画鼻烟壶更具有人文性和个性化。在他们之前,没有艺人可以在鼻烟壶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内画鼻烟壶的出现,使得从嘉庆时期开始衰落的鼻烟壶技艺再度辉煌。与此前人们拿出鼻烟壶品评材质和造型不同,人们欣赏内画和欣赏书画作品一样,要看看这是谁书画的,内容题材是什么,手法运用的怎么样,是不是有意境……
刘守本就最喜欢周乐元的画。
他认为,周乐元画的内画更有自己的风格,商业味道比其他人要淡,“我们对清末民初的大师都知之甚少,不知道这些人怎么形成了自己的画风,我只是想,一个作画的人,他的家庭、他自己都不是以画鼻烟壶为生的话,才更容易画出拥有个人风格的画作。”
一般认为,传统内画鼻烟壶分为京、鲁、冀、粤几个派别,但刘守本对这种划分并不在意,他觉得,内画鼻烟壶重要的是表现出味道来:“画家的地域性决定的是他作画的气质,那股味道,这烟壶一看就是京味的,透着老北京文化那股劲,这才行。”
而旧日的鼻烟壶兴盛一直留在刘守本的心灵深处:“乾隆时期,鼻烟风靡到达官贵人和普通百姓,不吃饭可以,不闻鼻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