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巨匠油画展、佳士得秋拍预展……短短的几天里,这么多“超一流”的艺术品盛宴摆在您面前,您是不是一方面兴奋不已,另一方面又因分身乏术而发愁呢?在北京,这样与国际顶级文物艺术品亲密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北京作为文物艺术品之都的风范似乎也呼之欲出。
藏家忙“赶场”
“没想到可以一次看到这么多好东西,里面有不少堪称珍宝,真是让人大饱眼福。”参观者杜先生在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现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日前,一批珍贵的客人造访了北京光华路五号国际会展中心——400余件(套)来自海内外文博界高层人士、专业收藏机构与顶级收藏家的重器集中亮相。据了解,这些展品不乏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等地藏家及收藏机构的珍藏,也有中国内地以及香港、台湾收藏家的宝物,共分为古器物、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和当代艺术四大板块。“随便拿出一件都是国宝级的,而且是平时只能在印刷品上见到的珍品。”杜先生说道。
与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同时在北京举行的,还有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巨匠油画展”,约20幅出自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艺坛巨匠之手的经典油画齐齐亮相,如雷诺阿、莫奈、毕加索等艺术家的作品,均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有意思的是,和“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巨匠油画展”相隔不远处,便是另一国际拍卖巨头佳士得的秋拍预展现场。与此同时,北京故宫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也在火热进行中。在同一个周末,这么多高水准、高品位的展览一起被推出,“简直让人不知道看哪个了。”北京收藏爱好者刘伟庆感叹:“周末这两天我没干别的,就赶场看展览了。”
在美国纽约旅居8年的艺术从业者于海认为,北京的文化活动越来越活跃,与纽约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刚来纽约的时候,觉得纽约的文化活动比国内多得多,而且质量也是国内无法比的。但是现在,北京的高水准博览会、展览、雅集越来越多,有时候我甚至要专门回国看展览。可以明显看出,北京越来越有国际文物艺术品中心的感觉了。”
国际味儿越来越浓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刘伟庆深深地感受到了北京近几年的变化:“虽说北京一直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但是文物艺术品交流方面的优势这几年开始凸现,不仅国内机构筹划的好展览扎堆,国外的好东西也密集地出现在家门口。现在在北京,藏家的视野一点也不比在国外差。”
北京文物局局长孔繁峙在此次文博会高峰论坛上介绍道,目前北京的博物馆数量达到150座,形成了中央、市、区和个人四个层次的博物馆建设体制,博物馆的数量从另一个角度奠定了北京的文化高度。他指出,北京除了有非常浓厚的文化资源外,还拥有一支庞大的收藏与研究群体,有着巨大的文物艺术品流通市场。“北京已初具文物艺术品之都的条件。”
海外文博机构自然看好北京这个平台,各种跨国合作大展不断,从轰动一时的卢浮宫珍藏展、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到随时更新的各国交流展、作品展等,北京文化中的国际味已越来越浓。
此外,海外拍卖公司也感受到了北京的魅力,纷纷将重要拍品“移师”京城做展览。苏富比是最先将触角伸向北京的海外拍卖公司之一,每年香港苏富比大拍之前,北京都是预展的重要一站。而此次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巨匠油画展”的举办,不难看出苏富比很看重北京。
“这个展览无论是对苏富比还是对中国而言,都是史无前例的。”苏富比亚洲区主席黄林诗韵这样表示。据介绍,“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巨匠油画展”并不参加拍卖,但是接受私人洽购, 这也意味着,内地藏家不用再远赴大洋彼岸,在家门口就可以将世界一流的艺术品收入囊中。据悉,已经有中国藏家表现出兴趣与购藏意愿。
而在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与苏富比分庭抗礼的佳士得,早在1996年便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香港大拍之前,北京通常是佳士得进行大力宣传的重镇之一。相信不少人还记得,2006年,佳士得甚至把将在纽约付拍的一批印象派大师佳作带到北京进行展览,佳士得对北京的“偏爱”可见一斑。
此外,德国纳高、韩国首尔等拍卖行也将北京作为预展地。首尔拍卖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沈美成坦言,北京正是一个可以“为藏家提供与全世界范围内优秀艺术品直接交流的平台”。
京城艺术品市场坐“首席”
衡量北京是否可以成为国际文物艺术品之都,艺术品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不得不提。据了解,北京文物艺术品市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起步,1992年的北京国际拍卖会便开了新中国成立后举办艺术品拍卖会的先河。不过在上世纪90年代,北京的拍卖业还没有形成“一枝独秀”的局面,一些南方城市同样具备很强的优势。但进入2000年以后,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心开始明显向北京转移,如今北京在这一领域的地位有多重要?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数据。
国际权威艺术品市场研究机构——欧洲艺术基金会发布的全球艺术品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包括中国大陆和香港)的交易额达到了3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80亿元),2009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交易额比2008年增长了12%,达4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20亿元)。中国艺术品市场所占全球艺术市场交易的份额占了14%,成绩赫然,而其中北京地区“贡献”的成交额所占比例令人无法忽视。
据统计,目前北京有文化艺术品拍卖公司76家、文物商店62家、工艺品市场11处,每年文物艺术品的流通、交易量有几十万件,拍卖成交总额则是全国最高的。以今年春拍季为例,我国一共举行了106场(次)拍卖会,成交总额为201.4亿元,北京地区斩获的成交额高达近105亿元。京城几家重要拍卖公司无论是拍品质量还是拍卖规模,增长势头十分迅猛,“有些北京拍卖公司的一次小拍成交额都能达到好几个亿,把中国其他城市的拍卖会远远甩在了身后。”一位业内人士介绍。
在中国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总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看来,不光是拍卖,近十年来中国的画廊市场中心也已经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格局。北京拥有众多画廊和创作者聚集区,“例如798和草场地等,目前北京画廊的成交率大概占到了全国75%以上。”此外,大型古玩城也以聚集区模式不断在北京出现,这些都反映出北京已可以称为文物艺术品交流重镇了。
北京纭曼画廊成立于2007年,该画廊经理黄曼云在过去的3年里,深深感受到了北京在艺术品市场方面的成长。她向记者介绍,从2009年开始,画廊的生意越来越好。这不仅体现在“有越来越多海外艺术家表现出合作意向,我们代理的本土画家也越来越被海外藏家认可。到目前为止,纭曼画廊每年的平均跨国营业额已接近100万元”。在黄曼云眼中,这样的成绩与北京的国际认可度直接挂钩,“北京的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与画廊构成了与各国进行艺术交流的理想平台,而人们在北京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对文物艺术品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会进一步促进文物艺术品的交流、展示与交易。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北京的国际文物艺术品之都风范也在慢慢形成”。
已成国际艺术品交流中心?
纽约、伦敦、香港是公认的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流之都,那么作为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流中心的北京与它们是否还存在差距?北京是不是已经成为另一大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流中心了呢?
在于海眼中,尽管北京看起来已经十分接近纽约,但是依然存在一定差距。“最大的障碍就是国际视野不够,有些‘偏食’。尽管拍卖会场次、规模都与国际相差无几,但是北京当前的艺术品收藏是以中国艺术品为主,国际化程度不高。”于海举例,在纽约,拍卖的品种极为丰富,并且极具世界性,“无论是美国当代油画还是印度古代佛像,均有涉及,纽约的拍卖公司对东方艺术品非常重视,常常举办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文物拍卖,往往成绩也相当可观”。但是反观中国,“海外艺术品拍卖会就算举办,成交情况也不是特别好,这说明国内藏家视野还应该再扩展。只有藏家的口味变得国际化了,中国的城市才有可能成为公认的国际艺术品中心”。
孔繁峙局长在论坛中指出,衡量一个城市是否为文物艺术品之都有三大标准:这个城市拥有的文物艺术品要达到一个高度,必须在国际上代表国家文物艺术品的最高水平;第二,文物艺术品之都在全国文物艺术品收藏界要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第三,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悠久的城市发展史和丰富的社会发展史,以及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强大的文物艺术品收藏研究队伍和研究力量、大量热心参与收藏与研究的民众,与成熟规范、层次多样的文物艺术品流通市场和经营方式都是一流文物艺术品之都必备的条件。尽管北京已初步具备这几个条件,但“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北京文物艺术品市场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还远没有成熟”。
而在赵力看来,北京想成为真正的国际文物艺术品之都还至少需要5至10年的发展。“未来的艺术市场需要整合力很强、结构优化的市场,但我们恰恰在北京市场甚至整个东盟市场看到了这方面的不足。我们的结构性层次不清晰,结构优化不合理——一级画廊比较弱,博览会还处在一个刚刚发展的状态,所以艺术市场的结构优化应该成为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赵力建议,北京应该把文物艺术品收藏与流通各项经营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活动,而不仅是一种经营活动;其次,保护文物的力度还要加强。此外,政策配套问题同样值得关注。据介绍,在国外,政府往往通过免税和减税等激励性政策鼓励市场进行消费,在艺术品海关税收上也会有较大的政策支持力度,“中国在此方面则需要政府做出更多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