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古今通宝“法律门”事件似乎过去,关于古今通宝的各种消息也顿然烟消云散,但对于古今通宝商业模式的争论还是不绝于耳。去年的法律纠纷事件通过各大小媒体的不断曝光,让很多人看到了这游离于行业之外的“偏门”也能大赚其钱。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古董赝品泛滥的国家,民间收藏当中90%都是仿品或是假货。而奇怪的是,在面对这样一个混乱不堪的市场当中,仍旧有众多下水者,这其中也包含了不少落水者。只要玩古董的人都知道,“吃药”是在所难免的,只不过是吃大还是吃小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古董行业的利润实在过于丰厚,只要你能抓住哪怕是1%的机会,你也能咸鱼翻身。所以不管是不是有这揽瓷器活的金刚钻,也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都想来抓抓这难拿的“耗子”。而某些商家也正是抓住了某些人想发财的从众心理,刻意的制造假象和编造各种离奇的故事来“请君入瓮”。
古今通宝董事长王琳珊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初创办古今通宝是因为觉得古董行业太过于闭塞,让她有了创建一种古玩界“全新交易模式”的想法,而这种交易方式简单概括就是先给钱再办事。古今通宝从仅仅广州一家公司,开辟到上海,昆明,成都,合肥,武汉等城市,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大陆,其发展的速度如此之快让人惊讶。我想在这背后除了公司本身“实力”强大以外,与这些可爱的收藏人的“贡献”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法律门”事件过后,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种市场反省,而是衍生出了更多不同版本的“古今通宝”。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数个类似于古今通宝这种“全新交易模式”的企业应运而生,其威力确实不容小觑。我们也不得不正视来自于这些企业所带来的社会表象,试着来分析其如此强大的内核成因。
成因一,人才培养成本低廉。古今通宝为艺术品市场培养的不少“人才”,就是天天在网上搜罗各大艺术网站交易店铺的信息,然后挖掘客户资料,联系店主,通过一波接一波的电话营销攻势来拉拢用户,在这期间你往往能接到来自不同声音的“拜访”。在许以低薪高奖方式的营销体系内,一只庞大的营销军团就这么组成了,前期成本极为低廉,电话+电脑的方式是不是让人联想起了什么?你懂的。但凡接到过电话营销的读者我想都有很多不愉快的经历,在这里并不是拿电话营销说事,而是这样的模式在收藏行业当中并不让人待见,营销人员所表现出来的素质让人汗颜。这不,一家又一家的“文化传播公司”就这样陆续的出现了,模式都是那老套路,基本是换汤不换药的。大可以查查合肥汇德、三阳文化、历藏文化、博古文化、汇天宝文化等公司的主要成员底细,基本都是古今通宝所近亲繁殖的产物,其本质可想而知了。
成因二,“圈地”运动屡试不爽。正是因为其中有巨大商机才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去尝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去年的古今通宝诉讼一案,仅诉讼取证用户就达700于人,按人均三千元的鉴定或者佣金费用计算,700人就高达210万,这还没算上未举证或者其他潜在用户数量,稍微有点送拍经验的人都知道,三千元的费用与正规拍卖公司抽取的佣金简直就是小儿科,更多用户所支付的不仅仅是几千元的费用,因此你完全可以想象,最终的数额虽然不会是天价至少也是会让大跌眼镜的。而这样一家公司要多少成本?拿2010年7月成立的合肥三阳文化来讲,注册资本100万,100万能干什么?经营范围无非就是些工艺品、礼品、文化用品的销售或者是活动类的策划等资格,而文物艺术品经营拍卖注册的资本金就要1000万,必须得由相应的拍卖资格从业人员组成,就算取得了资格,三年内也是不能独立开展商业活动的。所以这种类型的公司不仅“圈钱”而且还“圈地”,运用时下最流行的“挂靠”方式,由机构与具备拍卖资质的公司进行合作,机构负责征集拍品以及拍前准备工作,拍卖活动由拍卖公司进行操作,拍后佣金分成。这也促成了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文化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的原因。
成因三,“吸金”大法层出不穷。最典型的手段就是拍前收费,我们称为“吃快餐”。这法子钱来的快,效益高,而且能降低经营风险。收费的目的美其名曰说是拍前运作,往往会告诉对方其客户的质量和数量是如何之高,并许诺在一定期限内予以成交。其实拍前费用除了沦为业务人员的基本工资加奖金提成之外,很大一部分成为了公司基础运营费用,所以拿到用户手中或者客户手中的那些个宣传图录和广告单页才会显得那么的丑陋与浅薄。试问经过如此多的“运作”你想你的钱又有多少能用到你的藏品推广上去呢?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这类公司的拍卖成交率普遍低迷,甚至不乏大量的托,假拍现象众多。
而其他类似象举办鉴藏培训班、开设俱乐部、内部交流会、收藏论坛什么的,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从客户身上榨取更多的服务费。有人要说了,合肥三阳文化承诺流拍退钱。那么笔者不禁要问了,吃进肚子里的东西还能吐出来吗?就算吐了你还会要吗?这些钱都已经如上所述瓜分光了,还能全额退回吗?有藏友说,“合肥三阳文化是俱乐部形式直接推荐买家会员,前期也有费用,但他们会在合同里明文承诺成交掉前期费用纳入佣金。”“不成交费用退还,这点上看的话,我觉得他们是有实力的,否则不敢这么做的。”那我要问了,第一,这一措施是执行到每一个客户身上的吗?每一个客户都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吗?答案显然不是的。第二,这样的技术手段就是一种变相融资手段而已,在某些传统行业里也是屡见不鲜的。拿了上家的钱花完了,拿下一家的钱垫上;垫完了再垫,击鼓传花的游戏,输的永远是最后一个。
归根结底,这类文化公司主要还是抓住了某些收藏者贪小投机的心理,如此自然能运作起来,至于是否能成交全靠天意了,对外所宣称所谓的大量收藏会员、买家群体、高端客户之类的天晓得在哪里,上文也已经提到,只要有台电脑,全国那么多艺术收藏门类网站内的注册用户自然而然的被其纳入到客户当中,至于其中到底有没有买家、收藏家,甚至于一些企业家,这个和其是否能够成交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也不能证明该公司的信誉如何,谁知道那些会员是受骗者还是行骗者呢?
其实拍卖市场与鉴定市场本不具有直接关系,但由于有“文化”类公司的介入将本来就已说不清道不明的一潭深水来再起波澜,进而加剧鉴定市场与拍卖市场的混乱。看看那些所谓的专家,依旧是那么几个人,张燕燕、单国强之流基本就是原来古今通宝那批人,而网站上所挂的鉴定家并没有真正的行业中人,即使有估计也只是挂羊头卖狗肉。笔者对于这类公司需要按物品估价的百分比来收取拍前费用的行为大为费解,如果100万的拍品要用两万元去推广,那么10万的拍品只需要花两千元,是一件件的分别去卖呢还是整体打包做广告?结果付了2万的费用的东西流拍了,交了600元推广的拍品倒是成交了,你说这帐怎么算?何况这类公司半年一次大型拍卖会,一拍就是500到1000件,这传播的效果和投入的费用如何让用户来甄别?要是这么好的办法,拍卖公司怎么都不用?据笔者所知,中国除了那些超级大牌拍卖公司略有“店大欺市”的行为存在,一般的拍卖公司大都采取成交后才缴纳佣金及相关营销费用。
2008年的一场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寒潮,一下子让人们看见了到底谁没穿“裤子”游泳,五年前扯张画皮租个酒店就能赚钱的好日子已不复存在,当下市场格局已今非昔比,品牌与口碑变的愈发重要,市场份额更倾向于寡头公司,国内艺术品拍卖行业已经到了全面洗牌的阶段,靠点小脑经动点歪主意打打擦边球赚钱的时代已行将就木,本文并非批判某些拍卖公司经营行为,而是希望我们的买方市场能变得更加成熟与理智,在笔者看来,其实王琳珊要打破的并不是信息的不对称而是解决横亘在买卖双方前的诚信问题,只有真正与同道一起解决这个本质问题,中国的收藏品市场才能走的更加稳健。
文:邵韵 通讯员:心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