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淅川县,有一个专门收藏移民家具、物件等民俗文物的农民。几年间,他走遍库区各个移民村,收集移民的大小物品达1700多件,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民间收藏家”。此人姓万,叫万振红。
给子孙后代留个纪念
说起万振红,淅川人几乎无人不知。这个以修车为生的中年汉子,从2006年开始,自费收藏移民家中淘汰的房屋构件、古旧家具和生活器物,并在家中免费展览。很多收藏大家和民俗学者看过他的藏品之后,纷纷说“老万是在做造福后代、保护历史的义举”。万振红“民间收藏家”的名号因此不胫而走。
“老万买回来一屋子破家具,挤得人没地儿住不说,家里的钱也花光了,他自己连一双鞋也舍不得买。”在万振红两室一厅的家中,妻子党遂焕对着四处摆放的老式桌椅、门窗,满脸不满和无奈。
“移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丹江库区,这里凝结了他们太多的情感,有他们永远的记忆和牵挂。眼看着乡亲们一户户搬走,我总想收藏点东西,给移民也给子孙后代留个纪念。”当别人问起他收藏的原因时,万振红时常这样说。
万振红今年46岁,在邻居们眼中,他是个勤快、热诚而又爽朗的人。2004年,闲不住的他在淅川县城开办了一家“万家车行”。靠着为别人修车服务,每个月能收入1000多元,生活原本比较宽裕。自从开始收藏移民家具,万振红便一发不可收拾,有时候几千元的罗汉榻、木雕屏风一买好几个,眼睛眨都不眨。至今,他在收藏上的花费超过了10万元,相当于七八年的全部收入。“家底基本都搭进去了,现在是半个月挣钱,半个月花钱(收家具)。”万振红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
如此“疯狂”的收藏,源于他2005年的几次经历。当时他经常给一些来自山东、浙江的外地客商修理车辆,发现他们从乡间拉来一车车旧家具、门窗。他好奇之下仔细询问,得知这些人都是文物商人,他们从移民手中廉价购进这些物品,然后运到北京、江浙等地的文物市场,高价转卖给收藏家、博物馆。
当年年底,他听说有一个乡里保存着一座完好的石砌接官亭,便带着一位收藏协会的朋友前去查看,到了现场才知道被一个温州客商以1.8万元整体买走了。朋友当即坐在地上大哭:石砌的接官亭在全国都没几处,以后咱南阳还上哪儿找这么珍贵的文物?
收藏有代表性的家具
万振红深受震撼。随后,在朋友的指点下,他开始出资收藏移民家中有代表性的家具,作为民俗文化样本进行保存。
万振红尤其注重收集最能展现淅川居民各个时期生产、生活的民俗文物。大到门窗、床柜、桌椅板凳,小到筷子般粗细的秤、笔墨砚台、随身配饰等,历史跨度涵盖从秦汉到明清、民国的各个时期。
由于他收藏的物品门类齐全,价值较高,最能反映出移民的生活状态,今年4月份,毗邻的湖北省十堰市举办丹江口库区民俗展览时,还派人专程赶赴淅川,同他商议借用他的物品之事。想到自己收藏的东西还能派上用场,万振红感到非常欣慰。于是,就与对方办好了相关手续,让这些“宝贝”到外地“逛”了一趟。
一边收,一边捐
万振红多次义捐藏品,让一些文物“回归故里”。2006年4月,万振红发现了刻有“肃”字的石质回避牌台座,当即出钱买回后捐赠给南阳府衙,现陈列在府衙大堂。2009年5月,他在帮山东客商修补车胎时,发现车上有张明代公案,仔细一打听,竟是十年动乱时期从淅川县香严寺流落出来的。万振红马上花高价把公案买下,并自费运到香严寺中,无偿捐给寺方。
当地收藏协会的领导得知万振红的事迹后,专程来到他家,赞扬他为后世“保留了不可再生的文化遗存,只有如此,宝贵的人文传统才能继承,不能让移民迁走后,文化也随之断代”。
看着丈夫收藏民俗的那股执著和韧劲,党遂焕既心疼又感动。慢慢地,她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现在,她不但热心帮助万振红看护、保管收藏的东西,有时,还主动和他一起到移民村去收购。
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万振红,请书法家在自己家中题写了四句话,作为对自己的激励:“收藏的不仅是记忆,传承的不仅是文明,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守望共同的精神家园。”
万振红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等明年移民结束后,筹办一座淅川移民民俗博物馆,为移民们竖一座最平实也最真切的丰碑,向世人全面展示渠首移民文化。眼下,他正在忙着筹备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