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百余会馆10年内变身“博物馆”
http://www.socang.com 2010-10-14 15:16 来源:
昨天,记者从2010会馆保护与利用论坛上获悉,会馆保护发展已经纳入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西城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西城区将在10年时间内整合全区现有会馆资源,力图将100余座具有价值的会馆,打造出带有博物馆性质的会馆群落。目前会馆保护、利用的最大瓶颈,在于前期“腾退难”。
目前北京记载的会馆有491所。其中,西城区记载的有350家左右,占北京市七成左右的份额。这其中包括著名的湖广会馆、安徽会馆等。
按照新西城的发展规划,未来西城区内所有的会馆和名人故居都将具有博物馆的功能,会馆还将增设如同旅游景点一样的标志方便市民参观游览。对消失了的会馆和名人故居旧址,将在现存建筑上设置标志。
西城的构想定在2020年实现。昨天,西城区相关负责人透露,这个调研报告在区委宣传部长刘洋的牵头下已经基本完成。之所以是10年的时间,与北京市现有的会馆缺乏保护的情况不无关系。
据记者了解,目前北京市大多数会馆都被民宅占用或者处于被废弃的状态。分析其中原因,中国文物学会会馆负责人之前曾表示,一是北京的会馆大多建在胡同中,星罗棋布的会馆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路线区域。由于分散地域太广,数目又太多,所以要进行统筹安排非常困难。二是,很多会馆目前都已经成为民宅、办公地点甚至是一些学校等公用设施。相关部门要进行拆迁腾退等保护利用工作,非常困难。
此外,虽然西城记载的会馆数量高达350家,但经过调研,目前西城区尚存的会馆仅有101处,其中94处居民居住,6处已进行了商业开发,1处用于办公。其中共包含27个文物点。昨天,针对目前会馆保护、利用的最大瓶颈“腾退难”,与会专家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专家观点PK
>>正方 异地迁建“会馆村落”
北京市西城区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李金龙认为,文物保护不等于不能动文物。他主张以重要的几个会馆为基点,将那些散落在胡同内的小型会馆“迁出”保护。这样可以“强强联合”。宣南特有会馆文化资源就此可以统一在“会馆村落”中整体规划,打造品牌。“会馆村落”建成后,可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促进文化旅游。
李金龙介绍,在前期调研过程中,发现现有会馆中有35处正在拆除,6处待拆,可利用的不足50处。
>>反方 迁建等于造“假文物”
从事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北京大学岳升阳教授则表示,文物保护最好是原址保护。
他说,异地迁建会使文物丧失本来所蕴含的地理文化内涵,从而价值减损。散落在各个街巷、胡同内的会馆,更体现了北京城特有的丰厚文化氛围。
他建议通过政府出资和调动民间资本的方式分担会馆保护所需的资金,原址保护,“修旧如旧”,并向大众开放。
探访
中山会馆修缮五年未完工
10月10日上午,小孙在大杂院内自家20平米的小房子内看着电视。这个黑暗、有点脏、小得不能再小的房子内,“蜗居”着小孙和父母三口人。眼前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是位于菜市口珠朝街的中山会馆的一部分——孙中山先生曾经在这里会见各界名流。
此刻的情形,与记者去年来看时已稍见成效。按照计划,北京市从2005年开始启动对中山会馆的复建工作。目前,复建后的中山会馆已渐露“新颜”——大杂院的大部分已修葺一新,会馆的几个院落已完成修缮。从已完成的修缮来看,会馆大门基本已恢复原貌,修复过程中还完整保存了大门两侧的石壁。步入大门,依稀能辨认出当时中山会馆的岭南建筑风格。
中山会馆分为前、中、后三座庭院,左右为跨院。和北京市其他会馆存在一样的问题,中山会馆之前共有100多户居民,建国之前就以大杂院的形态生活在此。因为对拆迁补偿未达成共识,会馆内目前还有三户居民尚未搬迁。于是,一边是已修缮好的会馆院落,一边还有炊烟冒起。
仍坚持在此居住的居民小孙说,他家房子的面积约有27平米,他们申请的拆迁补偿金额为200万元,但拆迁单位认定其为自建房,不属于会馆内的公房,所以只愿补偿7万元。另外两家,也是因为对拆迁补偿不满意而迟迟未搬。
小孙对记者说,他们要求的200万元不算高,因为如果搬迁走了,这200万元也只能够他们在五环外买个大两居,“生活不方便不说,搞不好,还要再添钱买房。现在周边的拆迁,都是这个价钱。”
由于三户人家各自连接着会馆的三个院落,所以工程暂时停工。现场工程单位的人说,按计划今年年底完成中山会馆的复建,现在看来肯定无望,他们在等着拆迁单位的通知。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