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宣南文化,指的是以北京建城建都起源地、明清时代的京师宣南地域为生长土壤,以琉璃厂、天桥、大栅栏为代表,以民情、市情、乡情为纽带,表现为北京市民和各地游子的都市生活方式,见证北京城发展、凝结北京人智慧的京味文化。
“宣南史迹,源远流长。周封蓟城,金建中都。古都北京,始于斯也。”这是著名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话,如今记录在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
宣南作为地名概念,最早出现在明嘉靖年间,外城设“八坊”,其中有一坊为宣南坊,辖区大致在现两广路以南到南二环,现宣武门至西便门一线以南至两广路大致为明宣北坊范围。俗话说:要了解老北京传统文化,首先就要先了解宣南文化。极富地域特色的宣南文化被誉为北京文化的源头、缩影与精华。
所谓宣南文化,指的是以北京建城建都起源地、明清时代的京师宣南地域为生长土壤,以琉璃厂、天桥、大栅栏为代表,以民情、市情、乡情为纽带,表现为北京市民和各地游子的都市生活方式,见证北京城发展、凝结北京人智慧的京味文化。宣南文化主要由6个部分组成:以营城建都的悠久历史为代表的京城源头文化,以文人荟萃及其重大文化成就为代表的士子文化,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厂甸庙会、天桥绝活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以大栅栏老字号经营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文化,以牛街穆斯林生活为代表的民族文化。
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包含了几代人对北京城深深的回忆和思念。最近,北京西城区与宣武区两城合并成立新西城牵动着大众的心。他们担心,两城合并后,博大精深的皇家文化将淹没代表民俗文化的宣南文化。
现任西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刘洋在谈及未来西城区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时表示,新西城将从四个层面努力做好下一步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首先,新西城将高度重视文化、文物工作,从整体上对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宣南文化作为北京文化的一部分,当然包括在其当中。其次,新西城正在抓紧时间,进一步研究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第三,象征着士人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宣南文化是未来打造北京文化的名片,新西城将会给宣南文化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使之与皇家文化交相辉映,大放光彩。第四,新西城正在组织相关方面的权威专家,探讨与研究如何更好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长期坚持开展文化、文物保护工作。加强宣南文化的对外宣传,使广大市民能够更深刻了解宣南文化。
关于发展宣南文化,政府将会努力实现“四个融合”。 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有机融合;二是传统风貌与现代建筑的有机融合;三是传统休闲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四是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可以看出,合并后的新西城将实现宣南文化与皇家文化的和谐发展作为目标,将实现宣南文化的与时俱进作为目标。在这种目标的驱使下,宣南文化必定不会被湮灭。
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与呼声也将推动宣南文化继续发展。前门、大栅栏、琉璃厂等富有宣南文化气息的地方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一位驻足于老北京布鞋店的李姓朋友表示,虽然自己不经常买,但是这些鞋子带有老北京气息,值得纪念。而鞋店老板也表示,纪念价值吸引了大多数顾客。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业务主任刘维薇表示,大众对宣南文化的热情非常高。自2005年建馆以来,每年都有4万-5万人来博物馆参观展览,包括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每年,各级学校都组织学生去参观展览,体验老北京独特的魅力。而对于博物馆推出的活动,市民也积极参与,共同宣传宣南文化。
政府有激情,大众有热情,作为政府和大众结合点的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也有自己的实际行动。宣南文化博物馆开办了一系列活动,最大限度使大众加入到了解、弘扬宣南文化的队伍当中去。在每个大大小小的节庆日,博物馆都会举行活动。例如,在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以及6月12日国际文化节,博物馆举办了以老北京记忆为主题的“商业老字号展”和“老北京风情展”。刘维薇说,在这些展览中,现场有厂家为大众表演,比如现场为大家纳鞋底,千层底的老北京布鞋。大众可以亲身感受老北京文化。除了举办展览外,博物馆更是“送老北京文化上门”,推出了流动博物馆项目。浓缩了宣南文化的35块展板,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部队,走进千家万户,给中老年人送去儿时美好的回忆,给年轻人送去特色的北京文化,给大众搭建了通往宣南文化的桥梁,为他们建立了解宣南文化的平台。通过这个活动,大众可以更便捷地体验宣南文化、了解宣南文化、传承宣南文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管行政区域如何改变,只要政府对宣南文化的激情不变,大众对它的热情不退,再加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积极参与,宣南文化必将在大家的努力下继续保持活力,不断创造辉煌。
相关链接
宣南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共有国家、市级、区级非物质遗产项目38项,普查项目175项,如天桥中幡、北京抖空竹、木板水印技艺、厂甸庙会、白纸坊太狮、北京皮影、北京评书、内画鼻烟壶、荣宝斋装裱修复技艺、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张一元茉莉花茶窨制技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