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时代”的宠儿—“艺术”
http://www.socang.com   2010-09-13 16:25   来源:
  人们往往认为艺术品只是用来欣赏和收藏的,而不是用来使用和消费的。随着艺术产业化发展逐步成熟,艺术品消费趋向大众化,“艺术超市”、“艺术集市”相继出现。中国艺术消费市场正走进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说到消费“艺术”,很容易被人误读,以为这只是绝代富豪才能玩得起的消遣。许多人更是第一时间想到拍卖会上那些大师的精美作品,动辄以千万甚至亿万价格让他人艳羡。

  长久以来,人们往往认为艺术品只是用来欣赏和收藏的,而不是用来使用和消费的。但是,随着艺术品市场层次的日趋完善,特别是艺术产业化发展逐步成熟,原本只属于“小众”的艺术品正在试图寻找更加亲近大众的方式,艺术消费也就应运而生。

  进入艺术消费时代

  中国的艺术消费自古就很有市场,民间的潘家园、琉漓厂,书法绘画名家的作品流传,也说明自古以来艺术消费很有根基,也很蓬勃。而现代的中国,更是因为先富起来的一代人开始将艺术消费市场升温炒热。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艺术消费的时代,这已经是艺术家和艺术市场的共识。以西方的经验来看,艺术消费与人均GDP成正比,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艺术消费便会呈现主流化态势。在中国,去年,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

  人人都能消费“艺术”

  2000年之后,中国艺术品市场迎来它的黄金时期,艺术品和艺术家突然间都变得炙手可热。比如画家张晓刚,他的画在90年代末卖出去时只有几千美元,几年后转手时价格已高达数十万美元,而与他齐名的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等人,也在此后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圈的“F4”。

  然而天价市场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当代艺术逐步脱离了大众,站在云端的艺术家固然能够成为艺术的标杆,然而更多的艺术家考虑的则并不只是创作,还有生存。

  老栗是圈内有名的艺术批评家,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他讲了这么一个故事。2005年,在第一届宋庄艺术节上,老栗看到许多画家将自己的作品很随意地支个架子摆在路边销售,不断有路人驻足逗留,和画家讨价还价,每卖出一幅画,作者还会放鞭炮庆祝,沿街看上去就像个农贸市场。老栗忍不住上前询问价格,对方说一幅作品500元。老栗问,这个价钱你们能接受吗?对方说可以,没问题。老栗觉得这样很好,至少年轻人是在自己寻找出路,用相对廉价的创作来获取自身生存的权利。

  2007年,老栗做出了自己的尝试。他挑选了数百名艺术家的作品在宋庄艺术节上举办了一个小型的艺术品展销会。像商场一样,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摊位展示作品,顾客可以自行挑选,每幅作品的价格都在万元以下。老栗将其称之为艺术集市,入市的原则是:自创、自选、低门槛。

  这或许就是大众消费“艺术”的开始。

  我们消费什么“艺术”

  当我们在选择艺术作品消费的时候,可能也会面临各种困境: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类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消费什么?

  市面上被最多消费的“艺术”作品有三种:授权复制品,艺术衍生品以及艺术跨界品。

  艺术消费市场最大的组成部分就是授权市场。在美国等艺术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艺术授权市场每年的市场规模早已是艺术拍卖市场的几倍。常见的艺术授权形式有很多种,最直接的就是原作复制授权。

  授权复制品是合法的艺术品,和赝品有着本质区别。随着技术日益进步,许多仿真复制品已经完全可以“以假乱真”,但是售价和原作相比则是天壤之别。比如,一线当红当代艺术家的原作往往要几千万元,但是授权复制品只要千元左右。

  另外,一些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无价艺术珍品,如故宫博物院等顶级博物馆的藏品,也有授权的复制品可供普通消费者购买。

  除了原作复制授权,另外一种常见的艺术授权形式是产品授权,是指经过原作所有者授权后,将艺术品的形象印制在各种普通产品上,使之成为具有艺术特色的艺术衍生品,从而在销售中获得更高的附加价值。根据产品品种、生产数量、授权是否具有排他性等条件,授权费用也有所不同。

  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对于推动艺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相互融合和促进,以及传统产业的升级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北京各个艺术区,各种艺术品商店已经星罗棋布。许多知名的画廊和艺术机构,如ARTKEY、阿特塞地、尤伦斯、伊比利亚等,也都将艺术商品作为重要经营项目。比较常见的艺术衍生品有:T恤、领带、丝巾、手帕、环保袋、餐具、马克杯等。

  与授权复制品相比,艺术衍生品的价格更能够满足大众艺术消费的需求,从几元到几千元,几乎没有门槛。

  至于跨界艺术,国内也一直有很多年轻艺术家在探索。他们制作了很多“实用性雕塑”,实际上就是“艺术家具”。它们绝对是艺术品,但是也绝对能够胜任您家里的沙发、椅子、书架和影壁墙。如果您不满足于只是把艺术品挂在墙上,不妨可以买一件,享受一下坐在“艺术”上面的感觉。

 

  “艺术”市场缘何不繁荣

  我们缺乏一种自发的艺术气息。

  这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国人在艺术上的注目对比于在经济上的注目远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对于艺术品的讨论,甚至有关的报道,往往只局限于“这幅作品在某时某地的拍卖会上又创新高”,最多引申到“这样的举措对于艺术品市场会有更有利的影响”,“更多的人会关注艺术品市场”一类。对于这幅艺术品本身的艺术性,我们绝少分析,更不会去花时间弄明白。因为,这与经济无关。

  对于艺术市场,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培育,然而受限于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当前的艺术市场成长仍旧十分缓慢。

  从客观来说,我国当前尚未达到全民“艺术”的程度。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难以想象的。然而尽管GDP总量在高速增长,人均GDP仍然落后。在这种情况下,艺术消费仍然只能被放在可望而难及的位置。

  从主观来说,当前人们艺术修养仍然有待提高。有关艺术欣赏的教育以及培养艺术细胞的活动寥寥无几,即使有组织参加艺术馆、博物馆的活动也大多是走马观花。大众对于艺术的了解仍然有限。一直以来,中国并不缺少艺术大家,缺少的却是培育艺术发展的土壤。

  由此看来,中国艺术市场想要迎接真正的繁荣,仍有待时日。

  中国艺术消费市场现状

  随着“平价艺术”受到热捧,有人推测中国艺术消费的时代即将来临。艺术消费不同于艺术收藏和艺术投资,是将艺术当作消费品去购买和使用。这首先是和经济的好转及市民消费理念的变化有关。以西方的经验来看,文化消费是与人均GDP成正比的,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文化与艺术的高端消费便将成为主流。2009年,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成为“GDP过万美元”的城市,艺术消费渐成时尚也就不足为奇了。据了解,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年薪20万元以上的70和80年代年轻人是购买平价原创艺术品的主力,而在艺术氛围浓厚的成都,月薪5000元的白领已有自主购买艺术品的诉求。他们购买艺术品主要是点缀生活和体现品位,跟市场行情涨不涨没关系。而一些廉价的艺术衍生品,其客户群则更为宽泛。

  “平价艺术”也获得了不少专家的支持。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教父”的栗宪庭表示:“探索低端艺术市场,我们可以逐渐建立和调整出一个既与绝大多数艺术家有关联,又与中国老百姓有关联的自主艺术市场。”建立平价市场的根本目的,是想通过市场的行为把艺术新的变化普及到大众。

  但这毕竟只是个苗头,平价艺术市场要想壮大,不仅仅依赖于老百姓日益鼓起的钱包,还依赖于他们的消费观念。深圳365艺术超市负责人黄泷说,由于中国美术教育滞后问题,培养艺术品主观消费意识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引导培育。一位曾花800元钱买了一幅原创版画的市民说,买了以后曾遭到家人的“围攻”:“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钱要花在刀刃上,而艺术消费是很虚的东西。舆论宣传对于艺术消费的引导很少,政府机关虽然一再强调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但在艺术消费的倡导上却是空白。归根结底,是整个社会没有形成这样一种引导和氛围。”

  (据《深圳特区报》)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