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文化走出去要坚持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并重的方针;政府要利用资源优势尽快扶持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作为走出去的主体;院团改革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人员身份的转换,我们提供了最稳妥最优惠的保障。文化部部长蔡武日前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就当前文化走出去热点和转企改制关键做如上表述。
文化走出去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
蔡武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政府和民间的对外交流,中华文化不断被推向世界。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和世界上14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文化交流协定,和近千个文化团体、文化组织有定期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特别是世界形势的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我们发现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只有政府交流性质的是不够的。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可以更多的利用商业的渠道、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来推行。文化部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文化走出去要坚持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并重的方针。
他透露,我们要致力于在全国范围,通过文化行政部门和其它部门,像商务部、财政部、发改委共同努力,尽快促成一批有实力、有自主创新能力、有自己品牌的文化企业作为走出去的主体。最近新组建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中国动漫集团、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四大集团公司是其中的代表。
利用政府资源优势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
早在2003年,文化部就已经制定了一个支持国有院团利用商业演出的渠道增加在国外商演的指导性意见和鼓励的措施。去年,文化部奖励了一百多家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蔡武表示,在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方面文化部联合多部委采取了多项鼓励措施。
蔡武说,我们要充分利用政府对外交流的渠道,为文化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服务、市场细分的服务。我们要通过在人才支持方面的支持,引进人才,培训人才,使他们出去的产品是能够有竞争力的产品;我们要利用政府在境外设立的文化处、文化中心这种政府商贸渠道为文化企业取得合适的营销渠道、合作对象。另外,我们通过出口退税、贴息政策增强他们的竞争力,鼓励走出去;我们还鼓励文化企业能够参股、收购、合资,采取各种办法在境外建立他们的实体。蔡武同时强调,文化产业是个新事物,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我们还缺乏经验,但符合国际规则、适应国内政策的相关配套政策我们一直在规范和研究。
转企改制的难点是院团改革
在谈到转企改制过程中的难点时,蔡武表示,文化体制改革中院团改革是一个中心环节,是衡量改革进展深度的重要指标,又是转企改制的难点。这是由文化单位工作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的。现在全国2400多个国有演艺院团已有228个转企,占十分之一左右。
蔡武说,三类不转企的院团是其中的极少数。这三类院团,一是中央文化部直属的院团中,代表国家水平,代表民族特色的院团暂时还不具备转企的条件;二是需要特殊保护的,包括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院团;三是一些演艺院团中那些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的,比如交响乐、芭蕾舞、歌剧这些高精尖、高雅的艺术院团。蔡武明确指出,即使它要保留事业体制也要实行企业化的管理,内部劳动用工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都要改革,目的是激发它内部的活力,形成一种内部的竞争关系,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对院团的生存和发展的要求。除此之外,其它的一般院团都要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要按照路线图和时间表实行转企改制的任务。他强调,转企改制之后的院团财政上对它的支持力度是不减反而要增加,而且还要把我们现有掌握的文化资源向那些改革以后的企业、院团倾斜,早改革的早收益。
转企改制最关键的问题是人员身份的转换。蔡武部长直言不讳。他说,广大艺术工作者长期在事业体制下面,突然一下变成企业人了,观念上觉得一时难以接受,还有对未来预期不确定的担忧,“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他表示:“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间,对职工的身份转换之后的保障提供了最为优惠的条件,比如说老人老政策,新人新政策,一些长期在事业体制下面,习惯了的演职人员,在这次转企改制中间,如果他继续在岗位上能够工作的话,这次的身份可以转为企业,但他在退休的时候可以按照事业体制的要求来转。
蔡武对此还表示了他个人的预测:“转企之后的发展,肯定会比他过去在事业体制下面的情况要好得多,也许到那个时候,他们退休之后的事企之间的待遇差很可能就没有了,甚至可能倒过来。”
“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通过我们的宣传,通过学习领会和通过思想工作,使大家的认识达成一致,推进转企改制。因为胡锦涛总书记在7月23日的讲话中间讲,我们的实践证明,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是一个历史的潮流,是一个到了今天,不深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就没有办法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要求,所以,改革开放是惟一的出路”。蔡武部长的结束语坚定而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