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浙江浦江郑义门“建文井” |
福建宁德上金贝附近郑岐村前的“郑宅井”,与浙江郑义门的“建文井”一脉相承 尼松义/摄 |
■江苏南京 钱丹
前不久,《收藏快报》上一则消息广受读者关注:“建文帝陵寝之谜又有新发现:建文帝亡臣郑洽后裔确系世居上金贝”,说的是福建宁德有个特别的村子名叫郑岐村,它面山靠海。村落中房子的建筑风格与浙江浦江郑义门村竟然一模一样。经福建宁德与浙江浦江郑氏族谱对接后发现,这个村子的人正是浙江浦江郑义门第八世孙郑洽的后代。作为当年陪伴建文帝流亡的二十二名亡臣之一,郑洽极有可能护送建文帝出逃到过宁德……这一发现也为揭开建文帝陵寝之谜提供了又一很有价值的线索。而在这之前,东南民间对于浦江“建文井”的传说似乎就较多,它又与郑义门村密切相关。
1399年,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借口“清君侧”,起兵“靖难”。战争延续了四年,朱棣大军攻至南京城外,皇宫中大火弥漫。传说建文帝朱允炆乔装成和尚,仓皇出逃。后来究竟逃往何方,始终是一个谜。去年春天,广西的《文史春秋》杂志还专门推出近两万字的长文《明建文帝南逃与隐匿广西宝华山之谜》,言之凿凿地指出,位于广西横县宝华山区密林中的应天寺就是建文帝隐居和归宿之地。然而,才过了月余,苏、闽等地好几家媒体便又报道了福建宁德山区发现疑似建文帝陵寝的消息,南京电视台还播映了相关专题片,又引得南京暨江苏省文史学界热议四起。这部片子中就有一些浙江浦江建文井和郑义门村传说的内容。浙江浦江是个穷乡僻壤,留下了建文帝的神秘行迹,并被记载入当地方志史籍,几百年来一向为当地民众所津津乐道。
浦江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家乡,宋濂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官虽不大,但朱元璋和太子诸王都尊为老师。那个矢志忠于正统,拒绝为朱棣起草登基诏书而惨遭屠戮,且“被诛灭十族”的方孝孺就是宋濂的门下学生之一。宋濂原籍金华潜溪,元末为避世乱,隐居浦江青萝山,著书课徒。他写的有名的散文体传记文学《浦阳人物志》就出自这里。东家姓郑,是个九世同居的大家族,孝义传家,诗书承接,当地人至今称为“郑义门”。元末著名文人余阙曾题赠一匾,说是“东浙第一家”。
“靖难之役”发生的时候,宋濂已不在世。方孝孺做了皇帝的老师,侍讲学士,其道德学识均为很多文人所景仰。郑家的郑洽是翰林院的待诏。建文帝认为这样的人家完全可以信赖,或是受到老师的暗示也未可知。他辗转逃到此地避难是很可能的。永乐皇帝发动大规模的追捕,浦江这个名声很大,又与方孝孺有关系的人家自然风声日紧。郑家眼见危险逼近,只得把建文帝藏在一口深井中,大约很有一段日子,这口井被后人称为“建文井”。
我国民间传说的建文帝流亡史,从永乐朝起延续了数百年,有一说是建文帝隐居,老死于苏南吴县太湖畔的穹窿山皇驾庵。又有一说是这位悲情帝王选择南国的广西横县宝华山应天寺作为隐匿终老之地。还有一说是他几经辗转逃到了云南,进入缅甸,甚至说郑和下西洋,目的也是在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在十余种扑朔迷离的传说中,另有一说是假和尚终于了断尘缘,诚心礼佛,做了真和尚,几十年后被朝廷发现,“迎养京师”云云。而在去年春夏间,最受关注的则是一些媒体报道的建文帝曾经藏身雪峰寺及在福建宁德山区发现一座明代古墓,很可能就埋葬着建文帝等消息。这些民间传说和层出不穷的史迹考证与研讨,多少反映了世人对于失去皇位的小皇帝的同情。尽管雄才大略的朱棣登基当政,确实胜过前朝,但在很长时期里,人们受到正统观念的影响,那个“篡”字是容不得的。而且,朱棣为巩固政权,以极为凶残的手段整肃镇压忠于前朝建文帝的旧臣,推行“瓜蔓抄”,给那一段历史涂抹上了永难退尽的斑驳血痕和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