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各种书体的碑刻到处可见:或傍之于名山胜水,或依之于城郭街坊,或耸立于墓前桥畔,或临刻于园林寺观。这是中国特有的人文景观。名家手迹、六体精粹、琳琅满目,蔚为壮观。至于以碑饰园、饰山、饰楼台亭阁者,更是不胜枚举,被西方称赞为刻在石头上的“无声音乐”。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刻,要数雍邑刻石鼓,因其刻石形似鼓而名。它为先秦石刻,每块刻籀文(大篆)四言诗10首,描述当时君王游猎情况。现藏于北京故宫,字体多已模糊不清,风化剥蚀,犹如发落齿脱的龙钟老人,为历代书法家和金石家所推崇。
河北正定隆兴寺《龙藏寺碑》,被人们推崇为“楷书之祖”。其碑建于开皇六年(586年),碑文为张士礼所撰,书写人不详。碑上文字整齐规矩,方正有致,尚留有一些隶书运笔的余味,说明此碑在南北朝至唐的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对研究汉隶到唐楷过渡期间的书法艺术、字体演变有着重要价值。
西安碑林是中国收藏碑刻最丰富的地方。自汉迄清,共有碑刻1000多块,荟萃各代名家手笔,可谓我国书法艺术的宝库,是各种书法流派纷呈的百花园。
碑有古今,文有长短。西安碑林中的唐刻《开成石经》,总计65万多字,人们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书”。如果说,这是九经合一,并非一部书,那么,南京中山陵碑廊上镶嵌的“三民主义碑”,100多块,15万多字,可说是一部完整的长文。苏州灵岩山麓一块“韩蕲王碑”,刻有1.4万余字,也算够长的了。而最短的碑刻只有一个字,如福州鼓山上朱熹题刻的丈二“寿”字碑;厦门南普陀寺后清代凿刻的“佛”字碑;浙江天台国清寺王羲之一笔挥就的“鹅”字碑。然而,碑上独字尚不能称之最短,因为尚有一字全无的无字碑。这类无字碑,如西安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无字碑,安徽凤阳明皇陵前的无字碑,有生于无,无胜于有,让后人自去景仰揣摩,实是无字却有字。
碑文尚有几种文字合刻的。如西藏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上有汉、藏两种文字,建于唐长庆三年(823年),成为汉藏人民自古以来就团结友好的物证。甘肃武威的一块西夏碑,正面刻西夏文,背面刻汉译文。新疆伊犁的“格登山纪功碑”、河北承德“须弥福寿之庙碑”、内蒙的“平定噶尔丹纪功碑”等,皆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显示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碑碣上除刻有文字,还有刻有图画的。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就集刻了与苏州有关的先贤500余人像于一壁。西安碑林、河北涿县及定县,均有《关帝诗竹》碑,它以披离的竹叶组成“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四句诗,传说是关羽被执时所作,以表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心迹。
碑碣是文章、书法、镌刻三者结合的综合艺术,若三者都属精湛上乘的碑,统称为“三绝碑”。成都武侯祠内的唐“三绝碑”,为名相裴度撰文,名书法家柳公绰写字,名匠鲁建刻石;湖南郴州苏仙岭的宋“三绝碑”,是秦观词、苏轼跋、米蒂书;湖南祁阳浯溪由元结文、颜真卿书的“大唐中兴碑”,因其刻于绝壁,文奇、字奇、石奇,亦称为“三色”;河北邢台“宋璟碑”,叙述中唐名相宋璟一生事迹,由大书法家颜真卿撰文并书,被明代学者都穆评价为“人、文、字,真足三绝”;湖南零陵柳庙中的“三绝碑”,除指韩愈文、苏轼字外,因碑上记的是柳宗元事,亦是人、文、字“三绝”;南京钟山有唐代吴道子画、李白赞、颜真卿书的“三绝”碑。
历代碑碣,具体记载了中国书法演变发展的前进足迹。从先秦的《石鼓文》大篆,到秦统一文字后的《泰山刻石碑》小篆;自汉代《乙瑛》、《曹全》、《张迁》诸碑的隶书,中经晋《□宝子碑》隶楷间书体、北朝《郑文公碑》的魏碑体,至隋代《龙藏寺碑》、唐代《九成宫》、《多宝塔》、《玄秘塔》诸碑的楷书,可清楚看到我国文字、书体的演变、发展历程。历代书法家在碑上留下的真迹,或流畅飞扬,或方整朴厚,或灵秀妩媚,或平和含蓄,或峭拔雄伟,或疏朗开阔,或刚健豪放,或龙飞凤舞,人们得以观摩品评各家各体风格,得到至高的审美享受。
碑碣还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的科学成果,从而为专业自然科学家所青睐。苏州有我国最早的石刻城市平面图《平江图》碑和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图》碑;陕西耀县有记载唐代“药王”孙思邈事迹和药方的《药王山碑刻》;广西桂林还有《养气汤方》碑刻;有“古代水文站”之誉的四川涪陵石刻鱼群等等。
碑碣的形制和材质,也是丰富多彩。有的摩崖题刻于高山峭壁,如泰山《记泰山铭碑》;有的铸铜为碑,如泰山碧霞元君寺及峨眉山金顶的铜碑;更多的则是开山凿石取材。南京阳山有一块明代碑材,竟长达70余米,可与20层楼比肩,重5000多吨,后因太大过重无法启运而未竖用。
有些摩崖碑刻,还往往字中藏字,在旅游观赏时,经常需要花一番心机进行辨认。虽然费去一些脑力,但一但辨认出来,则高兴不已,趣味横生。江西九江市烟水亭内有“寿”字碑刻一座,相传为吕洞宾为浔阳县(今九江市)县令时所书。乍看此碑,乃一草书“寿”字,细辨则是由“九转丹成”四字组成。吕洞宾,唐朝人,历史上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他一生信奉道教。道教主张练神兼练形,追求长生不老,炼丹是它的主要法术之一。道教方士认为金丹烧炼愈久,反复次数愈多,药力便愈足,服后成仙也就愈快。故以九转最佳。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载:“一转之丹,服之三年得仙,…九转之丹,眼之三日得仙。”吕洞宾单单写一“寿”字,并由“九转丹成”四字组成,正是阐述了道教的炼丹延寿教义。四川大足石刻有宝顶大佛湾末殿,十大明王像下的岩壁上刻有草书“寿”、“福”二字,为北宋著名理学家陈抟书写,细看也是字中有字。左边的“寿”字由“林”、“富”、“佛”、“寿”组成,右边的“福”则是”“田”、给”、“于”、“福”四字。凑在一起正好是对联一幅:“林富佛寺”、“田给于福”。意为“植树富足长寿,种好田地幸福”。广西永福县寿城“百寿岩”顶壁的“百寿碑”,是由九十九个“寿””字组成的一个隶书“寿”字。相传此字是南宋末年,知县史谓生日那天,邀请许多擅长书法的寿翁做客,席间客人各书一“寿”字,史谓命人勒石立碑,将所书的“寿”字铸刻碑上,组成一巨“寿”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唐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的佳句。在湖南黔阳县黔阳镇的芙蓉楼有“壶”字碑刻一块,由“一片冰心在玉壶”七字组成,既是一“壶”字,又象一把壶,令人回味。桂林阳朔碧莲峰石壁的“席”字石刻,闻名遐迩。字径足有三米多,为清王元仁于道光年间所书。一些游者认为字里包含“一带山河,少年努力”八字,但有人认为是“一带山河甲天下,少年努力举世才”;更有人认为是一首四言诗:“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留芳。”
漫步碑林,乐趣无穷。它们在历史学者眼里,是翔实可信的历史资料;在考古学家的心目中,是弥足珍贵的文物;文字、书法、绘画、金石爱好者,能从中得到创作上的启迪;对自然科学家来说,某些碑刻也富有科学参考价值;而对旅游业发展来说,则是一大宗中国所特有的旅游资源。 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各种书体的碑刻到处可见:或傍之于名山胜水,或依之于城郭街坊,或耸立于墓前桥畔,或临刻于园林寺观。这是中国特有的人文景观。名家手迹、六体精粹、琳琅满目,蔚为壮观。至于以碑饰园、饰山、饰楼台亭阁者,更是不胜枚举,被西方称赞为刻在石头上的“无声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