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画廊推出的陈曼的作品
9月9日,上海双年展、上海艺博会与“上海当代”将在同一天开幕,其中,老牌的上海艺博会与梅开二度的“上海当代”两个大型艺博会同城德比,是一大看点,其中透露着亚洲艺术市场的新动向。
一方面,是“上海当代”瞄准国际买家,与亚洲其他城市的艺博会争夺“亚洲第一”的顶级博览会的头衔;另一方面,则是上海艺博会与“上海当代”错位竞争,争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本土市场。而从去年的错时举办(“上海当代”9月举办,上海艺博会11月举办),到今年的同时举办,恰恰说明上海这两家艺博会的错位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已经趋于成熟。结合本报上海秋季艺术盛会系列报道之一所报道的“亚洲艺术博览会的秋季拼图”(详见8月16日本报“艺术财经”第二版)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经过近年的市场整合,亚洲地区多层次的博览会格局已渐露端倪。
值得注意的是,亚洲作为新兴的艺术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崛起之初就带着某种地缘和文化上的国际性,各地先后创办的艺术博览会虽然有鲜明的地域性,但也有程度不同的国际性。近年来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加速市场整合,往往都是地域性与国际性兼备,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每一个重要的博览会都有国际性的画廊与买家的跨境参与。由此来看,去年刚刚“空降”上海的“上海当代”却在诞生伊始就瞄准国际买家,与亚洲地区其他的博览会所走的路子完全不同。对于“上海当代”而言,在努力吸引国际买家的同时,自然面临着如何实现“本土化”、融入亚洲艺术市场的挑战;但其自身对亚洲艺术市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亚洲各地的艺术博览会今年秋季先后举办,纷纷瞄准那些跨境流动的国际顶级买家,就是明显的例子。
身为上海艺博会和“艺术台北”博览会的顾问,陆洁民向记者指出,博览会首先是地域性的艺术市场的产物,是这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地方性的民众盛会。对于媒体来说,也许会聚焦“亚洲第一”的博览会花落谁家的新闻,但对于艺术市场而言,地域性的艺术博览会充分发育,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博览会格局,相形之下却更重要。
亚洲的博览会格局,使亚洲的画廊有机会通过参加亚洲各地的博览会,展开其国际性的营销策略。上期的“系列报道之一”所报道的香格纳,就同时参与上海、北京、新加坡的4个博览会;而这期“系列报道之二”所报道的上海华氏画廊,则同时参与上海、北京、台北、新加坡的5个博览会,这些都是突出的例子。正如陆洁民所说的,每个艺术家头上都有一片天,每个画廊也都有自己的买家,就看你能不能找到这“一片天”。而亚洲地区市场的特点,是这“一片天”的国际性。亚洲地区多层次的博览会格局,给每一家有眼光的画廊提供了国际性的平台,要求这些画廊在坚守其本土性特点的同时,用一种国际性的眼光来经营他们所代理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