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 书
汉字起源于绘画,自古书画是一家,这在贵州可以找到许多生动的例证。
“岩书”亦称“壁题”,即在天然崖壁上题字。珠江上游花江河畔的“汉元洞壁题”,以笔书写“汉元洞”“汉元门”“大汉元年”“查山遗民”等等,且题七绝:“崖前流水无人看,洞上碧桃花自开。东望蓬莱三万里,等闲去时等闲来。”地处武陵山区的印江“老鼠抠仓壁题”,墨书诗句14行,记明末“安奢之乱”事:“奢夷作叛是庚申,衅动西囚围贵城。高官殁于西贼首,钱粮用费万倍金。”长顺县广顺镇来远村“写字崖”,始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终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562年间,题写诗词20余首,其中书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768年)的一首七律为:“小壑舟上依石边,澄澄碧水映长天。两岸乳鸦眠石竹,一池皎月坠金莲。僧倦夕阳惊梦鹤,士怜芳草傍啼鹃。此日好景知多少?山径静处水总闲。”
岩 画
贵州岩画所在多有,已发现六枝桃花洞岩画、兴义猫猫洞岩画、安龙七星洞岩画、关岭马马崖岩画、牛角井岩画、开阳画马崖岩画、贞丰七马图岩画、红岩脚岩画、紫云打鼓洞岩画、长顺龙家院岩画、狮子山岩画、册亨郭家洞岩画、镇宁乐红村岩画、丹寨银子洞岩画、息烽大塘口岩画、花溪金山洞岩画、西秀画马岩岩画、龙里巫山岩画等数十处。贵州岩画具有完整的文化系列,是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
人类最早住在山洞里,长期以狩猎为生。六枝桃花洞岩画绘有围猎场面。桃花洞原名逃荒洞,曾为逃荒者栖息之所。而在遥远的古代却是原始人类的“家”,出土许多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岩画分布于洞口崖壁上,以赭色涂绘人、鸟、兽等图像。从人物动作及鸟、兽的位置分析,显系一幅“围猎图”。红岩脚岩画,因画于一堵红色岩壁下方而得名。岩高百余米,宽300多米,岩画分布在高10余米、宽50余米部位上。大多以赭色涂绘,有猪、鹿、人、手等图形,迄今隐约可见图像数十个。据当地村民说,从前可见图像百余个。岩画上的猪,颇像野猪,作仓皇逃跑状。鹿子身上,有的画有斑点,有的只画头和角。人为涂绘,多作奔跑状;有的只画手掌和手指,且用“阴绘”法,即五指及手掌轮廓为赭色。综观整幅画面,似为一幅围猎图。以野猪、野鹿为猎物,在贵州属首次发现。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人们过着游移不定的放牧生活。关岭马马崖岩画对此有生动描绘。“马马崖”,因绘画马匹而得名,现仍明显可见8个人、4匹马、一条狗、一只鸟及其他一些图像。通观全画,似为一幅“放牧图”:年轻力壮的牧民跃马扬鞭,奔跑在前,其后群马紧跟。男孩追随大人外出放牧,情态欢跃。妇女留在住地,不能上山的女童,陪伴家人,作舞蹈状。
贵州各族人民的祖先,早已从事农业生产。古代农耕情形在长顺“红洞”岩画上清晰可见。此处岩画的最大特点是画有太阳、田园、人扛犁和其他农具等。人物头戴斗笠,农夫肩扛农具,四周大片田园,显系古代“农耕图”。
在山路崎岖的贵州高原上,驮马向为主要交通工具。贞丰“七马图”正是山区常见的运输场面。“七马图”绘于岩石嶙峋的花江河畔,黑线白描,画马7匹,朝同一方向奋力攀登。背上均有货鞍,十分接近现实生活,应当称为“马帮运输图”。
贵州系列岩画,除反映社会生产外还反映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开阳“画马崖”岩画,堪称民族风情的历史画卷。“画马崖”岩画位于南明河下游清水江畔,分大崖口、小崖口两处,相距300余米。两处共画人、马、树、洞、仙鹤、小鸟、太阳、星星、山路、乌云等图像150余个,悉以赭色涂绘,图像大小有别。通观两幅画面,人、马匹几乎朝同一方向行进,似乎表示人们在旭日东升之际,或骑马,或步行,前往同一地点。途经曲折山路,时而穿越山洞。到达时,有人迎接,继而对饮。众人围成圆圈,携手集体跳舞,气氛十分热烈。其地为苗族聚居区,岩画描绘的可能是民族节日活动场面,可称为“节日联欢图”。
关岭板贵乡牛角井一带,绘有许多“飞人”图像。与省内其他岩画相比,具有三个特点:第一,采用线绘,不用涂绘;第二,均以个体出现,彼此似无联系;第三,人物双手高举,作奋力腾飞状,可理解为向天祈祷,含有宗教意味。
众多岩画,作者不详,年代不明,文献几无记载。唯一有载的是《续修安顺府志》对毛栗坡岩画的吟咏:“此马何人画?空山岁月长。更无金市情,独立饱风霜。无浑羁勒绊,顾视想神行。应笑盐车下,嘶鸣向围人。衰草秋风里,无由遇伯阳。昂头何所冀?或尚想腾骧。终是山林好,不为战骑愁。凌烟无觅处,羡尔独千秋。”
摩崖造像
利用天然崖壁或洞壁,雕凿人物、动物,特别是佛、菩萨、神仙、道士等形象,谓之“摩崖造像”。应将此类石雕作品视为岩画的延伸和发展。其发展轨迹是:一、线绘;二、线刻;三、低浮雕;四、高浮雕;五、圆雕;六、透雕。目前在贵州已发现的摩崖造像主要有赤水葫市摩崖造像、石鹅嘴摩崖造像、两会水摩崖造像、习水袁锦道祠摩崖造像、遵义明阳洞摩崖造像、金沙观音洞摩崖造像、兴义菩萨洞摩崖造像、普安观音洞摩崖造像、册亨观音崖摩崖造像、施秉华严洞摩崖造像等等。赤水、习水、金沙等地的摩崖造像,与川南一带的摩崖造像风格基本相同,且多与川盐运输有关,生动反映古人对盐路畅通的殷切期望。
岩面雕刻
还有一些崖上作品,采用线刻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如织金宾兴洞线刻吕洞宾立像,作手持拂尘、身背宝剑、足踏祥云状。福泉张三丰线刻立像,头系华阳巾,身着道袍,足登草履,两手平叠于胸前。时代最早的线刻作品是习水三岔河“捕鱼图”,阴刻渔舟、鸬鹚、游鱼、斧、阙等图像,刻于三国时代,证据是:在画幅附近凿有几口崖墓,其中一口外壁镌刻“章武三年七月十日,姚立从曾意,买大父曾孝梁石一门,七十万毕。知者廖诚。杜六葬姚胡及母。”赤水官渡崖墓附近,阴刻卧人、房屋、田园、农具、战车、弓箭等图像,从画风分析,当在千年以上,时代大概上自东汉,下至六朝。
贵州还有一些崖刻,将绘画与书法融为一体,颇富诗情画意。仁怀怀阳洞,阴刻“梅树老干虬枝梅花绽开图”,画幅高1。2米,宽2。5米,离地3米。图左竖向楷书阴刻五言诗一首:“老干负殊质,寒香无媚姿。孤高自成品,未许俗人知。”时任仁怀知县崔柬作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能称之为“岩画”,“岩画”是指文字诞生前原始人类留在崖上的作品。我不完全赞同这种说法。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贵州各族人民的祖先,并不永远停留在一个发展水平上,他们总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岩画艺术。贵州高原拥有一部卷帙浩繁的岩画艺术发展史。
因此,笔者认为,岩画有狭义与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岩画,仅在崖壁上作画,而广义的岩画,除作画外,还摩崖造像、摩崖刻字、题诗题词。即使狭义的岩画,也有线绘、涂绘、线刻等多种。至于年代,并非越古越好,似乎只有原始人画的才珍贵。其实不然,作为历史文化遗存的岩画,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记录,各有各的历史地位,很难以年代论高下。贵州岩画好就好在全面系统反映贵州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相当完整的文化系列。
相关链接
岩画,是指那些在未经人工修整的自然洞窟、崖壁岩阴、天井岩床、或单个的巨石上进行绘、刻、雕制而成的艺术品,即所谓岩石艺术。
岩画的传统跨越三四万年。它最早出现在非洲、亚洲和欧洲,一万年前到达南美洲大陆的最南端。这些史前的遗址以其相似的艺术风格和题材内容,以致大体相似的年代散布在世界各大陆。
在文字产生之前,岩画犹如文字记载,是人类历史非常重要的资料,提供了人类数千年前甚至更久远时期的记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具有代表性的岩画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