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钱币包括钱币史上两大时期,即商与西周的钱币萌芽时期和春秋战国的纪地钱币时期。
商周钱币主要是金属贝和青铜铲币,此时钱币形态尚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金属币主要是铜贝。此时钱币形态尚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铜贝仿自天然海贝,原始铲币与一般工具铲没有区别,钱币上没有文字。商周铜币均为出土品,并无传世品,从经济价值看,价格不太高。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大城市开始出现,金属铸币得到了大量使用,这一时期钱币上出现了文字,因为钱币上铭文主流是纪地性质,故这一时期内的钱币统称为纪地钱币。这一时期钱币的种类进一步增多,最后形成以南方楚国的楚币、中原地区的布币、东方地区的刀币和西北地区的圜钱四大钱币体系并存的局面。
布币 中原地区是古代农业区,古代农业掘土工具为铲,又别称为鏄,与布音同,故中原地区流行的铲状币叫做布币。布币初期无文,后来才有铭文。初期"原始布"是空首,即銎(音QIONG)部空心,可以装柄,继为实首,后为平首,其"肩"和"足"的形制不一。空首布币身较薄,已失去掘土价值,均用泥范铸造,旋铸旋废,特征为布柄较长,上有不规则穿孔,币身上往往留有流铜与毛刺棱角,布面往往有三道直或斜直的脊线,绝大多数为春秋时期产品。空首布在历史上出土不多,市场价格昂贵,国内一般空首布价格都在千元左右,稀见品更高达数千元,因而伪造者甚众。伪造途径一般有翻铸及打制两种。翻铸伪品币身厚重,表面粗糙,首部的制作更差,四壁厚薄不一。打制伪品是取两片薄铜片粘合而成,币文先阴刻在石板上,然后放上锤片锤打挤出。为了避免粘合处空隙,常在伪品周围堆上一层伪锈,轻轻叩击这种伪品,即会发出哑声。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铸工复杂、造价高的空首布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逐渐由平首布代替,货币的形式也向轻小型发展。平首布的类型较多,主要有魏国的圆跨圆肩平首布、圆跨方肩平首布,赵国的中小型耸肩尖足平首布以及圆首圆肩平首布和平首方肩方足布。其中圆首布中有一种"三孔布"的钱币,空、肩、足皆圆,布首与两足上各有一个圆孔,钱面上有纪地文字,钱背上有纪重文字,形态有大小两种,大者背铸"一两",小者背铸"十二铢",两者比值正好为2:1.此布出土数量极少,至今总计不过几十枚,有相同铭文者更少,交易价格可达数万元之巨,可谓先秦钱币第一珍品。
圜钱 圜钱又称圜化、环钱,起源于古代玉璧或纺轮,早期圜钱圆形、扁平状,中间有圆形系孔,孔径狭小、不甚规范,如魏国铸造的共、垣、共屯赤金。晚期齐国出现方孔圜钱,面有内外廓,比较规矩,是秦以后方孔圜钱的祖型。圜钱出现于战国晚期,使用历史不及刀、布历史长,数量也少得多,价格较高,稀见品千金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