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名称:中国钱币博物馆
■地址:天安门广场西南侧,西交民巷17号
■特点:国家级钱币类专题博物馆
■建馆时间:2003年9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
■镇馆之宝:汉代“麟趾金”、承安宝货银锭、九叠篆皇宋通宝
私人博物馆是散落民间的文化瑰宝。“盛世兴收藏”,时代经济快速发展,使大众收藏渐成气候。而私人藏品的不断累积,催生了私人博物馆的诞生。与此同时,一些公立的有特点的博物馆改建风潮也正趋热。截至目前,本市已经有注册博物馆160多家,荣登全国博物馆数量榜首。
据悉,国家已有规定,对“私博”在资金上给予补贴,同时将出台针对“私博”的管理细则。
我们推出“观摩特色藏馆”系列报道,是为了通过一个个“博物馆始作俑者”的故事,折射出一个经济时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执著。
■旧貌新颜
陈列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文物约30余万件
在宏伟的天安门广场西南侧,毗邻着人民大会堂的西交民巷,有一幢极具欧式风格的西洋建筑———建于1920年的保商银行旧址,其地上三层,立面用花岗岩作希腊柱廊,白柱绿窗,给人巍峨坚实之感,其东面紧挨着原大陆银行旧址。创办于1910年的保商银行,原为清理天津商人积欠洋商款项、维持天津华洋商务而设立,后改组为普通商业银行。西交民巷曾是中国早期的金融一条街,曾上演过许多左右中国近代金融业发展的重大事件,然而岁月沧桑,如今这幢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西洋建筑成了中国钱币博物馆的新址所在。
为了弘扬中国悠久的货币文化,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货币知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1991年成立了中国钱币博物馆。成立之初,博物馆设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地下二层,由于条件限制一直未对外开放。经过多方努力,博物馆于2001年迁至原保商银行旧址。2002年10月试开放,2003年9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
中国钱币博物馆是直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国家级钱币类专题博物馆,不仅从事钱币的收藏、展览和研究,还肩负着指导、推动钱币收藏、研究及宣传钱币文化的任务。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钱币博物馆基本陈列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展线600米,收藏的钱币及钱币相关文物约30余万件,其中展出钱币实物2000余件,另外还收藏有钱币文献图书13000余册,期刊5000余册,并负责编辑《中国钱币》杂志,如今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集钱币收藏、研究、陈列、宣教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目前,博物馆共设有三层展厅。一层用于专题性、临时性展览。二、三层为博物馆的常设展厅:二层为《中国古代钱币陈列》,展出我国自先秦到清咸丰时期的各种珍稀古币;三层为《中国近代钱币陈列》,不仅展出近代以来我国各种罕见的金银币和纸币,还设有极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红色政权货币专题展。
■铸币工艺
圆形方孔币的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
踏入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大门,记者立刻就被脚下透明的玻璃底板吸引住了。透过底板,可以看见许多破碎的陶片散落在泥土中,在这块六七平方米的泥堆左上角,放着一块木牌,上面写有“汉代铸钱遗址一角”的字样。没想到自己脚下就是一处汉代的铸钱遗址,参观的兴致由此大增,同时从这个别出心裁的设计中也可看出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良苦用心。进门往左拐,在博物馆王纪洁老师和孙晨讲解员的陪同下,记者开始了此次钱币精品之旅。
博物馆一层是用来举办各类专题展览的临时展厅,目前正在展出《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展》。据孙晨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钱币的国家之一。
来到第一个展台,橱窗里展示的是一个两头尖、中间凹陷,其形如铲的古币。孙晨告诉记者,这叫作空首布,其铸造工艺属于块范浇铸中的陶范,当时一套陶范只能生产一枚钱币。孙晨解释:“范,说得简单点,就是将金属溶液浇铸进去并冷却的容器。而模则是制作范的工具。模在前,范在后,其中‘模范’含有标准的意思,就来源于此。”
相邻的展台上,透明的玻璃橱窗里展出了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较有特色的钱币。产自当时楚国的蚁鼻钱,外形呈椭圆形,上面刻纹好似人脸。据讲解员介绍,蚁鼻钱是从古时的贝币演化而来,民间也叫作鬼脸钱。
另外,孙晨还告诉记者,先秦时期的货币,不论刀、布,还是圜钱、蚁鼻钱,均是用泥陶范和石范浇铸而成。从制作工艺来说,刀币范的浇口在环上,布币范的浇口在首端,因此刀、布币的浇口及边缘常有浇铸时挤出范外的铜渣,其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状态。而造假者通常为了伪钱的品相美观,往往将刀币、布币边缘磨光滑,这正好给人们辨别真伪留下了破绽。
展览中,记者有幸得见当时秦国的“半两钱”,方孔圆形,上面刻有“半两”二字。“秦朝统一货币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从秦国开始,这样的方孔圆钱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这也是古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一种反映。”听了孙晨的讲解,才发现这小小的铜钱中也蕴含了古人的哲学智慧。
块范浇铸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叠范工艺。这种工艺兴起于西汉,而普及却在王莽篡汉之后。博物馆展出了一套完整且品相绝佳的“六泉十布”,这是王莽时期所铸造发行的一套钱币,外形和刻纹都非常精美。
“翻砂工艺”是我国古代铸币工艺发展的又有一个高峰。博物馆特地用两个展台,将铸币所用的型砂和器具依次排列,非常形象地让游客了解其中的工艺精髓。孙晨特地告诉记者,型砂不同于普通的砂,其分子结构非常均匀,能紧密合在一起,同时也非常便于冷却金属溶液,用这种工艺铸出的钱币,字迹更清晰,善于保存。
在近800平方米的展厅内,游客不但能看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刀范和布范,到制钱模型,再到明清时期的雕母、母钱、样钱,以及与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密切相关的钱范、铸钱工具、钱币等实物,还可以通过参与钱范制作、母钱翻砂等多个现场互动项目来了解古代钱币的铸造过程。
■古今钱话
在古代有规定:制造、使用假币者斩
二层的《中国古代钱币陈列》展厅值得一览。这里展出的钱币及相关文物都可算得上是稀世珍宝。
在展厅门口处的橱窗里有一把齐国的“六字刀”。这件刀币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齐襄王复国之后发行的一种流通纪念币,存世极少,可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流通纪念币了。
记者在三国时期的钱币展柜里发现一枚“惨遭毒手”的五铢钱,其中间圆心部分被抠出,一枚钱币被分为两块,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当时战乱,货币供应异常紧张,老百姓只好“一分钱掰作两半花”。
展厅中央的一个高约两米的展柜中,立着一株造型精美的青铜树。经孙晨介绍,记者才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摇钱树”。树端立着一只展翅的凤鸟,凤鸟在汉代称为朱雀,为“四灵”之一,含有吉祥永生之意。树枝上挂着大大小小的铜钱,生动形象,有摇摇欲坠之感。
“摇钱树是一种当时的陪葬品,它的出现和汉代奢侈、腐败的政治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但它的造型包括了古代许多神话形象,并非单纯崇拜金钱的立意。”
据孙晨介绍,古代对于制造、使用假币的惩处非常严厉,和现在比,有过之无不及。“你看这张大明宝钞上就写着‘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赏告捕者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在历朝历代惩处假币行为的刑法中,由嫉贪如仇的朱元璋创立的明朝可说是最为严厉的。
众所周知,清朝咸丰皇帝之后是同治皇帝载淳,其实同治之前还有一个年号———祺祥。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夺取了政权,遂废祺祥,改年号为同治。祺祥这个年号只打了不到60天,而“祺祥通宝”、“祺祥重宝”两种本来为新朝铸造的钱币也只流通了六十来天,后来流通币大多被收炉回熔,存世的多为母钱和雕母,其不仅罕见,而且历史价值突出。博物馆的清代珍品中就展出了这样两枚雕母。
古代钱币中还有一种不能流通,多为民间私铸的钱币,叫作“民俗钱”。“民俗钱”,多是老百姓为求长寿富贵而铸的一种随身佩饰。博物馆的民俗钱专柜里展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民俗钱,其材质不一,有黄金、玉石和青铜。上面的图案、文字也不同。
三层《中国近代钱币陈列》,展出的主要是清末及民国时期的机制金银币和纸币,同时在展厅西侧还辟有专场展览红色政权时期的货币以及第一至第五套人民币的样币。
讲解员孙晨指着一张民国时期的纸币,兴致勃勃地说道:“你看这张纸币的面值是多少?”记者靠上前,仔细一看,发现纸币上印着“六十亿”的字样。“没错,就是六十亿!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面值最大的纸币,但这样一张纸币在当时新疆却只能买一个馕。可见当时的通货膨胀有多厉害!”
在第二套人民币的展柜里,记者发现了一张罕见的面值三元的新中国纸币。
据介绍,新中国初期,人民币的防伪技术并不成熟,退守台湾的蒋介石当局将假票子印成与真票完全近似。为减少假票的影响与损失,新中国在新币发行时,暂不发行五元以上大票,但只发行一元券又嫌太小,才决定增发三元券一种,以资调剂。这样,肩负着特殊历史使命的三元券来到了世间。
■镇馆之宝
“皇宋通宝”为孤例,故被收藏家视为稀世珍品
中国钱币博物馆内展出的实物都可说是稀世之珍,但算得上“稀世奇珍”的要数如下几件镇馆之宝。
西汉时期,人们往往将黄金做成圆形的金饼形状,俗称为“麟趾金”。在中国钱币博物馆的二层《中国古代钱币陈列》展厅,就展出有一枚这样的“麟趾金”,金光灿灿,引人注目。
为什么古人要把黄金做成麟趾形状呢?这得从麒麟说起。
麒麟(雄兽为麒,雌兽为麟)简称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麒麟是祥瑞的象征,在民间有“瑞兽”之称,同时还在“麟、龙、凤、龟”中居于“四灵之首”,古来就有“盛世出麒麟”的说法。因为麒麟稀有珍贵,又能示吉祥、兆祥瑞,帝王们就用金玉做成麒麟形状,用以馈赠亲属,奖赏部下。于是,人们佩戴玉麒麟,就有了显示身份和荣耀的意思。汉代铸造麟趾金始于汉武帝时期。因为不是铸币,根据交易的需要,在使用中可以任意切割,故麟趾金仍处在比较原始的称量货币阶段。
钱币博物馆展出的这枚含金量95%的麟趾金,正面为圆形,背面中空,周壁向上斜收,口小底大,形如圆足兽蹄,铸造精良、造型优美,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仍然保存完整,在展厅柔和的灯光映衬下熠熠发光,光彩夺目。
承安宝货是金代的一种白银货币,因为当时铸量稀少,流通时间很短,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一直未被发现。因为长久未识其庐山真面目,所以不少钱币学者误以为它是圆形方孔的形制。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现后,才澄清了原来人们对承安宝货的种种误解。 金朝在章宗时期,由于形势的需要,政府加紧备战,造成军费与日俱增,财政入不敷出。政府为了消除财政危机,解决交钞日益贬值、铜钱匮乏等种种矛盾,于承安二年(1197年)将“旧例银每铤五十两”改铸为便于流通的承安宝货银锭,自一两至十两,分为五等,每两折钱二贯。这是中国历史上自汉武帝以来第一次正式以银为货币,即以白银为法定银币。 承安宝货流通不久之后,民间私铸风起、泛滥,导致商民拒用,商肆倒闭。面对如此局面,金政府不得不于承安五年(1200年)被迫停铸承安宝货。承安宝货从始铸到停铸,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且铸量少、流通地域狭窄,无实物流传。所以承安宝货非常罕见,价值极其珍贵。 公元1038年,宋仁宗改元“宝元”,宝元二年开始铸造皇宋通宝。因为年号为“宝元”,为避免钱文重复“宝”字,而铸造了非年号的皇宋通宝钱。 在版别众多的皇宋通宝钱币中,有一种俗称“皇宋九叠篆”的钱币尤为珍贵。九叠篆又称上方大篆,秦汉无此制,唐宋以来多用于官印上面。九叠篆是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反复折叠,盘旋屈曲,点画皆有纵横两个方向,填满空白部分,求得均匀。 “曲屈平满”是九叠篆书法最大的特点。折叠多寡,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繁简而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称之为九叠,“乃以九为数之终也,言其多也”,形容其折叠之多。九叠篆盛行于唐、宋、元、明,一直延续至今。将这种“九叠篆”用于钱文,在数千种古钱币中,“皇宋通宝”仅为孤例,故被历代收藏家视为稀世珍品。 ■经营研究 开办集币服务部,为全国集币爱好者服务 为了引导民间集币活动的良性开展,中国钱币博物馆于1992年在北京西城区西交民巷22号开办了“方泉斋”集币服务部。因为古币是外圆内方,古时将钱币称为“泉”,寓意钱币像泉水到处流通,故将服务部取名为方泉斋。方泉斋是中国人民银行特许纪念币的经营单位、中国金币总公司特约经销部,也是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的古代钱币经营单位。目前,主要经营中国贵金属纪念币(章)、普通金属纪念币与纪念钞和古代钱币;同时兼营各种收藏品及世界各国金银币、邮币册等。服务对象是广大的集币爱好者,其中主要以各省市级钱币学会为主,遍布全国各地。 另外,中国钱币博物馆和中国钱币学会(中国钱币博物馆代管单位)共同主办了《中国钱币》季刊。《中国钱币》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全国性钱币学、货币史专业学术刊物,内容以中国钱币为主,涉及古今中外钱币学货币史方面的内容。《中国钱币》注重学术性、资料性、知识性,其主旨在于推进我国钱币学、货币史的研究,为海内外钱币研究者、爱好者提供交流学术成果和信息、传播钱币知识的园地。《中国钱币》在继承发扬钱币学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的领域,加强钱币研究的科学性,并在内容安排上考虑钱币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提高一般读者的品位和水平。 “对于未来,我们首先是做好现在的工作,立足于现在,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特别是要将钱币收藏推进民间,引导老百姓的钱币收藏。明年是我们任务很重的一年,针对奥运会的召开和中国人民银行建行60周年,我们会推出两个大型专题展览。同时,《中国钱币》杂志今后会更贴近老百姓,在弘扬钱币学术的同时,将老百姓的收藏热点结合起来。”博物馆王纪洁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