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友好商洽,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院退休老人单勇将毕生收藏的3.4万件古生物化石悉数捐给了安徽,其中包括近300件稀世珍品。据悉,省地质博物馆目前拥有的化石还不到1万件。安徽准备在其基础上筹建的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方案已经初步敲定,有望在明年初动工建设。
单勇老人从事地质调查工作40余年,由于职业的关系,在进行野外工作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据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夏炎处长介绍,单勇老人捐给安徽的化石包括恐龙类、鳄类、哺乳类、幻龙类、两栖类、鱼龙类等27个门类,共34785件,产地来自甘肃、广东、广西、贵州等。在看完这批珍贵的化石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赵喜进研究员大为惊叹,“门类多,数量大,保存完整,是一批十分难得的好标本,在我国各大博物馆中,可算数一数二。”在这些化石标本中,有不少是以前从未发现过的新品种。
昨天下午,记者在省地质博物馆的临时仓库里见到了单勇老人捐赠的这批珍贵化石。据随行人员介绍,这些化石从2003年开始陆续运到安徽,其中一些珍品是国内乃至世界上都少有的,如部分贵州龙、鹦鹉嘴龙、虚骨龙、三叶虫化石等。其中,编号为AGB8的巨型鹦鹉嘴龙化石,体长1.83米,可算是世界上最大的巨型鹦鹉嘴龙;而更难得的是,这些化石中还有一窝幼年个体鹦鹉嘴龙,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小的,且是难得一见的群体化石。赵喜进研究员鉴定认为,这些鹦鹉嘴龙化石不论从数量上还是类型上均居全国首位。
夏炎处长告诉记者,单勇老人的捐赠,直接促成了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的筹建。在此之前,安徽仅有一座地质博物馆,化石标本不过数千件,且主要是安徽境内的化石标本。而单勇老人捐赠的化石来自全国各地,在生物序列上比较完备,为研究地球演化提供了比较系统的基础档案材料,且具有极高的可观赏性。省委、省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多次派员赴广西与单勇老人商洽,并决定以这批化石为基础,投入巨资在合肥政务文化新区建设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本月初,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的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已经初步敲定,总建筑面积为2.6万平方米左右,计划于明年初动工建设。据悉,省国土资源厅正在对单勇老人捐赠的化石进行整理、修复,确保其在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建成后“正式入驻”,与公众见面。 (本版稿件由本报首席记者章玉政采写)
单勇———我与安徽有缘!
经过近3年的追踪,记者终于联系上了刚刚从安徽回到广西家中的单勇老人。在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下,低调的他首次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单先生,您几天前来安徽主要做什么工作?
单勇:安徽省国土资源厅通过招标的方式对我捐赠的部分化石作了修复,我去安徽是参加验收的。马上第二批化石的修复工作又要开始了。
记者:这是一批十分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捐给安徽?
单勇:呵呵,说起来,我跟安徽很有缘分!我的女儿是安徽的媳妇,我自己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也在安徽生活过几年,对安徽印象很好。据我了解,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带,本身就拥有十分丰富的化石资源。我经再三考虑,最终决定将这些化石全部捐给安徽,算是给这个缘分的一种回报吧!
记者:这些化石都是您一件一件亲自采集来的,很不容易吧?
单勇:是啊,对于一个地质工作者来说,长期生活在野外,采集化石标本很辛苦,要想成序列更是不容易。因此,在我看来,化石不分大小,件件都有意义,尤其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化石。我在野外跑了40多年,退休后也没放弃,感觉很有意思。
记者:现在安徽要专门建一个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来收藏您捐赠的化石,您一定很欣慰吧?
单勇:安徽省委、省政府对于这批化石的高度重视,是我最终下决心捐赠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一位化石收藏者,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这些化石能够早些与公众见面,再好的东西放在私人家里都没什么价值。我希望能早日看到这座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的落成!
化石博物馆初揭面纱
安徽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刚刚完成建筑设计方案,设计者是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这一博物馆地处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内,是省文博园六大功能单体之一,位于文博园的东北部,毗邻省博物馆新馆,其东面为怀宁路,北面为城市次干道。
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设计总建筑面积为26112平方米,总高度为24米,地下二层地下室,地上三层,局部四层。其中地下一层设置有无脊椎动物、地球与生命等展厅;一层包括两栖类、鱼类、昆虫、植物、矿物岩石等展厅;二层爬行动物、恐龙类、哺乳类、观赏石、宝玉石等展厅;三层恐龙展厅、哺乳类展厅;四层为恐龙展厅;五层为哺乳类展厅。在博物馆外面,还将设置古生态复原区和大型地质标本区。
这一建筑设计方案在进行完善后,将开始进行施工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