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我国历史上重要漆器产区
北京是五朝古都,历史上文人荟萃,工匠云集,漆器文化十分发达,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漆器产区。元代设有油漆局,属工部,配备副使一员,用从七品印,掌管髹漆之工。元代漆器的主要品种有雕漆戗金、螺钿镶嵌等。元代螺钿漆器的特点是螺片由厚变薄,开创了“软螺钿”的新工艺,因而更加丰富多彩。
明代漆器生产出现了一个新的兴盛时期。永乐年间皇室在果园厂(今西什库东)专门设立了官局制造漆器。关于果园厂的漆器,适如明代著名漆工杨明所说:“今之工法,以唐为古格,以宋元为通法,又出国朝厂工(即果园厂)之始,制者殊多,是为新式。于此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矣。”又据清代高士其《金鳌退食笔记》“果园厂,在棂星门之西,明永乐年制漆器,以金银锡木为胎,有剔红、填漆二种。所制盘、盒飞、文具不一。填漆刻成花鸟,彩填稠漆,磨平如画,久而愈新。共盒制贵小,深者五色灵芝边,浅者回文戗金边。古色苍莹,器传绝少,故价数倍于剔红。二种皆称厂制,世甚珍重之,而不可多得”。
清代设有“清官内务府造办处”,下设42作,其中设有“漆作”。漆器产品主要有车、船、轿、仪仗及皇室、贵族所用的日用器具,也有各种装饰摆件。乾隆年间颁布的《工部则例》中有《漆工用料则例》,《漆工用工则例》、《泥金用料则例》、《泥金用工则例》。此外还有《圆明园漆作价值则例》、《圆明园漆活彩漆扬金定例》、《圆明园内工佛作则例》等,分别讲述了制作灰胎、漆胎、描漆、描金等工艺的配料、操作。
几千年以来,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漆工经验。第一部漆工专著是五代朱遵度的《漆经》,惜已失传。明代著名漆艺家黄成完成了我国现存的唯一的一部古代漆艺专著《髹饰录》。成书于明末天启年间。全书分为乾、坤两集,详细叙述了制漆的工具及材料、制漆的各种弊病、色漆的配制以及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各种装饰方法。此书在天启年间又经杨明逐条加注,内容更加翔实。当代著名学者王世襄先生潜心于中国漆器文化研究,其《髹饰录解说》可以说是我国目前漆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而四川美院教授沈福文先生所著《中国漆艺美术史》一书,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还要特别提到的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就有十几处描述了漆几、漆盒,漆盘、填漆床、黑漆嵌蚌楹联、螺钿柜子、泥金屏风等漆艺家具工艺品。
北京近代民间漆作的兴衰
北京近代民间漆器、漆作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自清末至1937年是北京漆器作坊的兴盛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几十年间陆续开业的漆器作坊有十余家。这些作坊之开业缘起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原皇宫中的漆器艺人在辛亥革命后自开作坊;二是清末即有民间私人作坊,多是通过太监拉关系,应宫中之活;三是漆器作坊中的艺人出师后自开作坊。
如“英明斋”创始人苏明堂是清末皇宫中的漆画首领。辛亥革命后,苏明堂流落民间,在金鱼池精忠庙旁开办了“英明斋”。苏明堂桃李满园。他的弟子侯松山开办了“瑞兴斋”,侯之弟子姚林五又开办了“升利”;而苏明堂的另一再传弟子陈瑞兰则开办了“瑞丰斋”。除此还有:华丰斋、中和局、兴一局、隆和、关记油漆局等,还有几家无字号的作坊。
第二个时期,自1937年“七七”事变后至1949年,是北京漆器行业的萧条时期。日本侵略者占领北京后,使北京的漆器行业面临灭顶之灾。除少数一、二家外,纷纷倒闭。有的作坊则改了业。艺人们流离失所,其景况十分凄惨。日本投降后至1949年,漆器行业亦未见恢复。
第三个时期,1949年至1956年,是北京漆器行业的恢复时期。由于漆器工艺品可以给国家换取外汇,所以在国家的扶植和发展手工业政策的指引下,一些过去的掌柜重操旧业,再招旧部,收纳新徒;一些艺人也自开作坊。到1956年,北京18家漆器作坊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联合建厂,命名为“北京金漆器镶嵌厂”。
目前,北京金漆镶嵌厂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漆器生产厂家之一,北京金漆镶嵌厂产品从师传系统、工艺技法到艺术风格都直接继承和发展了明清官廷艺术,形成了端庄华贵、古朴典雅的北京风格,在祖国的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独树一帜。主要有以镶嵌、彩绘、雕填、刻灰、包镶、断纹等工艺生产的屏风、牌匾、柜橱、墩几、盒盘、摆件等计3000余花色品种。其艺术内涵博大精深,文化底蕴非常丰厚,不同工艺各俱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