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集古瓷片多年,长途跋涉,风来雨去,破碗碎碟,充塞屋室。知者和见者,多有发问:破碗碴子要它有什么用?依我个人体会,经济价值不说,只从学术层面看,古代碎瓷片,用处大的很。
完整器皿,涵盖着瓷器全面的资料信息。特别是器皿的品相、造型、胎体重量、整体感等等,必须通过完整器皿才可获得全面的印象。但传世整器很少,尤其是日用瓷器,随用随破随丢,都埋入地下了。传世瓷器以陈设大件为多,但其佳品,不是在博物馆,就是在私人藏家手中,难得一见。即使有机会见到,也是走马观花,对深层研究十分不便。
瓷片则不同了,一片在手,任你摆弄。
研究胎骨,比整器直接,其用料疏密、粗细、火候,色灰色白任你看个够。研究釉色和料色,可通过破碎面看其厚薄和相互关系。我从景德镇收集的出土之青花碎片,发现其釉色没有一片相同的,使人大受启示。瓷片的特殊功能岂可小视?必要时还可砸的更碎,做更细微的研究。
还有两个不易被人注意的好处。一是碎瓷片中传递了更多的品种信息。我多年检瓷,都有粗略统计,仅以青花说,不同的品种就有千种以上(同一稿本画法有差别者算同一品种)。在个人说,要收藏一千种不同品种的整器是很难的,怕大博物馆也不易做到。即使有可能收尽天下整器,可有些品种的整器已绝,哪里去收集呢?整器已绝的,就只有靠碎片的局部去想象全貌了。这一点都是仅存的传世整器所无法做到的。
二是通过地下的瓷片,可以了解市场销售情况。恐怕古代任何窑口都不会留下销售账目,有的只是史籍上偶而提及而已。而全国各地地下的瓷片,却片片都有说服力。以笔者的实践经验,什么窑口的瓷器销到北京多,什么品种多,什么花色受到青睐,得到的印象十分深刻。通过瓷片,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是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内销瓷如此,销往海外的瓷器亦然。传世的也是少数,大多也埋在地下。埃及出土了大批中国古瓷片,因有学术价值,吸引得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几次远涉重洋前往调查,因此还写出了一本名著《陶瓷之路》。
至于从考古、美学、绘画等诸多方面,通过大量瓷片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近十年,成果更为明显。这些成果的取得,仅靠传世整器,是无法完成的。具体事例,有机会再说,这里就不细说了。
古瓷片做为垃圾深埋地下。这种垃圾随着反复地工程施工,只能越来越少了,也必然越来越显得珍贵,因为它们记录了千百年的历史。珍爱这种垃圾,也就是珍爱古代的碎瓷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