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是幾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國歷史上主要典籍、歷經二百多年兵燹戰亂而完好無損的一部官修書。是18世紀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項特大型文化工程,在人類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乾隆皇帝策劃了《四庫全書》的編修,同時還設計了《四庫全書》的收藏地,即文淵閣、文溯閣、文源閣、文津閣(稱「北四閣」)和文宗閣、文匯閣、文瀾閣稱「南三閣」)。瀋陽文溯閣的《四庫全書》是第二部,於1782年秋抄修畢分五批陸續運抵文溯閣。現在文淵閣《四庫全書》被運往臺灣,文津、文溯閣的藏本基本完整,其中原閣存藏、完整無損、書閣合一的,唯有文溯閣《四庫全書》。
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瀋陽故宮,文溯閣《四庫全書》遭到沙俄的破壞,有些冊次略有流散,但主體還比較完全。1914年爲了準備影印《四庫全書》,於是將文溯閣本運抵北京,擱置在故宮保和殿。1922年間,對此書垂涎已久的日本人秘密勾結滿清皇室,企圖以120萬元購買。遭到北京大學沈兼士教授的竭力反對,立即致函教育部制止外賣。遭到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後,文溯閣《四庫全書》才沒有流落異邦。1925年,經張學良先生等東北有識之士積極奔走,多方斡旋,終由奉天省教育會會長馮廣民將《四庫全書》查收押運回沈,並刻《四庫全書運複記》碑以記其事。「九.一八」事變爆發,文溯閣《四庫全書》與瀋陽城一起落入日本人手中,後以僞滿洲國國立圖書館之名代爲封存。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爲了保護好《四庫全書》,該書連同宋元珍善本圖書,被再—次運出瀋陽。於1954年,《四庫全書》才得以運回瀋陽,存放在瀋陽故宮文溯閣院內。1966年,中蘇關係緊張,出於戰備考慮,爲了《四庫全書》的安全,文化部決定《四庫全書》從瀋陽故宮文溯閣撥交甘肅省圖書館保存。
圖書館方面經過對《四庫全書》逐函、逐冊地將水跡、斑點、破損等情況詳細地記錄,並對破損處均做了修補。現在甘肅省圖書館館藏的文溯閣《四庫全書》共有6141函,3474種,36315冊,另有《簡明目錄》、《總目》、《考證》和《分架圖》共4種39函265冊,以及《欽定古今圖書集成》一部,共576函,5020冊。3爲了使《四庫全書》發揮更大的價值,甘肅省於1999年5月做出了在蘭州黃河畔九州臺上修建文溯閣《四庫全書》藏書樓的決定。並在2000年12月召開的甘肅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會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溯閣四庫全書保護工作的決定》,將保護文溯閣《四庫全書》提升到了法律的高度。2002年1月,藏書樓奠基儀式在蘭州舉行。投資3400多萬元的文溯閣《四庫全書》藏書樓於2005年建成,該工程占地52.89畝,是一座仿明清風格的書庫文苑,與《四庫全書》相得益彰。4甘肅省圖書館積累了四十年保管經驗,配備了高層次的專門管理人員和研究人員。此外,甘肅氣候乾燥涼爽,對延長文物壽命非常有利。《四庫全書》1966年運來時有不少黴點,經過在甘肅40年的精心保管,殘存的黴點現多已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