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分类赏析
http://www.socang.com   2006-06-07 09:28   来源:

  玉器有着万年的发展史,自距今8,000-8,200年的兴隆洼、查海文化算起,直至清代玉器,随其社会功能的变化和增多,必然影响到其器型、装饰由少到多、由简到繁,呈螺旋状上升趋势。

  欣赏古玉最好的入门方法,是将玉分为若干组合,联系其功能,从艺术角度进行赏析,这就是分类在先,在分类当中去欣赏。

  关于玉器分类主要有两种原则,一是按功能分类;第二种是按造型规律分类。此外,历史上各考据家、鉴赏家也都拿出自己的分类方法。我们综合了上述几种分类法之后,认为当今应当采取一种新的科学分类法,如

  1. 生前用玉:材料优秀、工艺考究、精品甚丰;
  2. 殓尸用玉:材料较次、工艺从简、粗品较多;
  3. 朝廷用玉:瑞玉材佳工精,祭玉材艺均次;
  4. 庶民用玉:材料、作工均不及朝廷用玉;
  5. 出土玉器:包括上述1-4四类,这是必须分清区别对待。它多有长期入土的痕迹,侵蚀伤残在所难免,称为「生坑」,一般都有程度不等的研究价值与鉴定标准器价值。

  在上述科学分类条件下赏析玉器,可很快掌握要领,渐入佳境。

礼器

  中国玉器中属于礼制玉器的相当多,它是中国社会礼仪在史前社会形成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玉器。玉礼器的出现与形成便成为中国古代礼制的一个核心内容。

  玉礼器应包括统治集团祭祀、瑞信(身份标志)、聘礼以及殓尸所用之玉。史前时期玉礼器有玉龙、夔【夔 音:(普)kui2,义:古代传说中一种异兽,状如牛而无角,一足。】龙佩(勾云形器)、发箍、兽首玦、鳖、鸮、璧、琮、钺、璜、圭、璋、冠饰、神面、獠牙面等。

  这些礼玉随时代演进,器型、纹饰由简到繁、添枝加叶。以佩来说,由大汶口墓出土玉环形项饰、北阴阳营及良渚文化的璜管项饰,到西周时期以多层璜为主体的长佩(见图)、梯形器串珠管佩。从战国起,佩的组合趋于简化,战国出现舞女佩,至汉成了主要形式。两晋南北朝盛形系挂在革带上的腰佩,这种变化大体经历了5,000年。从出土的史前至战国的项饰玉佩在组件、形式和数量上比较,几乎没有一件相同的,说明其时当无定制。

  腰佩也是由简到繁,以明代玉佩最为复杂,主要为了节步以冲牙互撞,叮当作响,在工艺上大多较为粗简。

  清代玉礼器则出现了朝珠和翎管等新器型。

图1 西周晋侯玉佩饰

璧与琮

  璧为圜形器,中有小圆孔,最早出于良渚文化墓葬,沿袭至清,汉代最为盛行。按文献记载,「肉倍于好谓之璧」,也就是小孔圜形器的意思。璧用于祭天、瑞信、聘礼、馈赠、殓尸等等,其功能多种多样。史前玉璧光素无纹,体量较大,孔小。殷妇好墓出土12件玉璧中仅一件饰同心圆阴线,共三区,每区三道阴线。春秋之后玉璧变化迭起、层出不穷,如饰涡汶、云纹。战国出现卧蚕纹、蒲纹,二区、三区饰龙凤纹及谷纹;蒲谷纹始见于西汉后期。汉璧锦上添花,附出廓饰,繁华精巧,令人目不暇接。隋唐以后璧进入衰落期,难有建树。

  琮亦有礼地、祀神灵、瑞信、殓尸等多种功能,其造型为外方内圆高矮柱管式,与文献、碑记上的琮制不符,近人不识,定为「杠头」、「扛头」、「釭头」(车轮辐的中心物),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澄始定名为「琮」,今从之。

  玉琮始见于良渚文化并向外辐射,形式丰富多彩,其形体是高矮不等的圆管,四角饰神骑神兽的简化纹或变相纹,还有只饰神面或神兽面的。圆管中心的孔直径悬殊很大,身高最矮的仅1厘米。神徽纹有一层、二层、三层……,甚至多达十七层。齐家文化玉琮来自良渚文化,但已有变异现象,尚未见饰神徽纹的,少有瓦垄纹或横线纹,大多光素无纹,有高、矮两种。香港也出土了一件玉璋,显示其与中原文化上的密切联系。三代琮已少,西周尚可见;战国甚少,曾侯乙墓出土一件矮琮阴线饕餮【饕餮 音:(普)tao1 tie4,(粤)tou1 tit8 滔铁。义: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纹。汉人用素琮配以凤饰镀金银底座,说明汉人已不知其为何物。

圭与璋

  圭是由石锛(一说是石斧)演变而成,是玉的瑞信,即身份标志,始见于山东龙山文化。日照两城镇出土一器,从其底部的阴刻饕餮纹可知刃朝上,可能是玉圭(见图4)。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了两件双孔玉圭,殷妇好墓也出土了玉圭八件,可分为平首、尖首、上弧首、下弧首等四种形式。上弧首玉圭中有三道双阴勾阳直线,两侧各双勾上呈外撇状阴线,下一孔。出土东周玉圭多为尖首平底者,秦芝芣祭祀日主遗址出土的玉圭也是尖首平底。西汉刘胜墓出土玉圭为锐角尖首平底,应是中山靖王刘胜的瑞信。明代帝王墓出土玉圭亦为尖首平底,王妃玉圭瑑有谷纹,谷纹直径较大,近似乳钉纹。

  璋为端刃长身,最早出于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双叉,尖刃,长援,短内,一孔,援内之间两侧各出一栏,底斜杀。文献记载,「以赤璋礼南方」,还有天子巡狩时祭祀山川以及发兵所用之符,即用玉璋。从发掘出土玉璋来看,应是殓尸所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边璋上所刻的图象中,亦有插牙璋祭山的场面。在栏部饰有牙齿者称牙璋,出于陕西神木县遗址,夏、早晚商墓均出土牙璋,西周则少见(见图5),东周半圭式璋曾有所出土。可知当今定名的出土玉璋、牙璋,大致在龙山文化和夏商时期。

图4  龙山文化玉兽面纹圭


 图5  西周早期玉牙璋

饰件

  玉饰件泛指人之首、手、身上的玉装饰件,迄今所见最古老的玉器就是玉饰件而非礼器,说明玉从石中分化出来之后,因其美丽多彩而打动人们的爱美之心,人们遂用玉磨治首饰,如玦、发箍、珠、匕、夔龙纹佩、兽面纹佩、圜形佩、梳背、璜、镯、带钩等美化人身的玉器。这种玉器到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往往有了配伍关系,如发箍、夔龙纹佩、兽首玦、圜形饰合为一套,或以玉背梳、串饰和带钩组成系列化饰件,并为巫、酋长们服务,成为祭神、礼仪场合或日常生活中的佩饰,与礼制发生了联系,这也表现了玉的多功能性格。

  至三代(即夏商周),上述饰件有的已被淘汰,有的发生了一些变化,譬如由璜项饰发展为璜珠管串饰,到了西周演变为君子比德于玉的「杂佩」。最长的多层佩从项到膝,如何串组似无约束,所以其花色款式繁多,几无规律可循。到了清代,帝后、命官均佩朝珠,它虽来自佛教,但仍不失为新式佩饰。

  北周以后盛行起来的玉带(蹀躞带、大带、革带),其源头也是出自良渚文化玉带钩,经历了西周的金带饰之后,战国早期又出现了革带用的玉带钩,至南北朝始见玉带。

  总之,玉饰件品种甚多、款式极繁,中国历代各阶层的人士美化生活、美化自我,也都与玉饰件分不开。

玉玦、玉簪、玉镯

  玉玦是最早的玉耳饰,亦名「珥」,其器型为有一缺口的大孔圜形器,始见于内蒙敖汉旗兴隆洼遗址。中国东部沿海诸古文化遗址均有玉玦出土,台湾卑南遗址也出土一大批款式繁华的玉玦(图6)。三代之后玉玦渐趋减少,但近年在云南汉代滇族墓中有大量出土者。

图6 台湾卑南文化玉多环兽形玦,可明显认出兽头及兽尾的造型。

  玉簪又名「笄」,是安发固冠的细长身一端有尖的器具,或有首部施装饰者,可分为插在髻上使其不散的发簪,以及插在冠上且穿过发髻使冠稳在头上的帽簪,皇帝用的玉簪导即是。出土的史前冠簪甚少,仅见山东临朐朱封出土龙山文化玉冠饰,通长23 厘米,必为导冠之玉簪。出土的商代玉簪较多,多为平顶者,顶部作夔龙首饰(图7)。到了隋唐,出现双股玉钗,明代仅见单股的玉簪。

图7 玉笄(殷商),笄头饰一大钩喙、臣字形目、一足、短尾上卷的夔龙。

  玉镯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圜状,戴在腕上。张陵山4号墓出土一件原定为琮的圜形器,饰等距的扁方块,琢有神兽面纹,高3.5厘米,孔径8.2厘米,可以穿过成年男人的手掌戴于腕上(图8)。殷代以后历朝的玉镯,近年都有所出土,其断面呈圆或椭圆形者为主,花、素、嵌金珠宝的样样俱全。明、清两代出现了翡翠镯子,沿袭至今,受到女士喜爱。

图8 良渚文化玉兽面纹镯

  辽、金发祥之地处于北方,较为寒冷,为保护老年妇女而制巾(即帽子),名为逍遥巾。在逍遥巾的后部饰镂空花鸟纹玉件,比较完整的是黑龙江阿城金齐王墓出土妇人所戴的逍遥巾,由此可知,先前出土于金代墓葬原定镂空花鸟纹佩的一批玉器,可能都是逍遥巾上的玉饰件。这些玉饰件在工艺上均用镂空技艺,并将主题图碾琢得甚薄,做到纤细轻薄、精致生动,反映了金代玉工的高超技艺。玉饰件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可以说随金代(1115年-1234年)灭亡而退出玉坛,但它的艺术余香却是永恒的。

摆件

  玉摆件是指文化艺术高度发达、对居住条件的文化成分提出崭新的较高要求下,产生的新的装饰艺术及其成品。玉摆件是摆件中的精华部分,所以玉摆件出现是在近古时代,不会太早,但在殷王室玉中,有不少可供摆设、让人们欣赏的玉雕。由此可知,在诸侯贵族、王室宗亲所占有的玉器中,有的可能既可使用又可供摆设,而我们现在不称其为摆件,仅以明、清两代玉器为例。属于摆件的玉器可列举出玉山、仿古的玉尊、玉彝、玉鼎、玉觚【觚 音:(普)gu1,(粵)gu2孤。義:古代酒器,喇叭形口、細腰、圈足。】 (图11)、玉簋、玉钫、玉壶、玉觥、香炉和牛、羊、马、驼、狗、猫、鸡、鸭、喜鹊、寿带、孔雀、鹌鹑、瑞禽、异兽、炉瓶盒三事、如意、挂屏等,或庄重严谨,令人肃然起敬;或玲珑剔透,诱人百看不厌。

图11 绿玉龙耳活环觚,琢磨莹润,质朴浑厚,高大挺拔,是一件富有清干隆时期风格的仿古作品。

  清代皇家玉摆件分为时作、仿古、仿蕃作等三种不同作工,其花色、款式丰富多彩,内廷、苏、扬名工汇集一堂,争奇斗艳。有的装饰简朴,突出了温润莹泽的玉材质地美;还有的以器面作画帛,精雕细碾,宛若一幅生机盎然的工笔画,留白与画面、镂空与纹饰恰如其分,和谐统一。一些玉摆件的玉材、器型、纹饰、工艺与美术俱臻完美,堪称玉雕艺术品旷古绝今的典范。

花熏、炉瓶盒三事

  玉花熏的作用是将鲜香花、干香花或者香料放置其中,使其散发香味,既可改善室内气味,又可驱虫免遭蚊蝇毒虫之搅扰。基于这特殊需要,均将器皿作镂空处理,使空气流通,香气可以溢出。器型有加盖的鼎、簋、碗或圆筒、方筒等等。图案以花卉为主,有的还穿插凤鸟,也有采用山水楼阁者。

  和阗青玉镂空牡丹花熏(图12),不论从造型、纹饰、作工及艺术处理上,都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玉熏炉,它以周代铜簋为造型蓝本,器型饱满华丽。通身饰盛开的牡丹,生动逼真充满富贵气。锼镂之工精致,光泽晶莹,技艺上已臻娴熟。



图12 和阗玉镂空牡丹花熏(清)

  炉瓶盒三事,是由炉、瓶、盒等三件玉器组合的一整套燃香用的器皿,缺一不可,故称「三事」。清廷用「三事」甚多,有瓷、漆、木、牙、铜、珐琅等材料制作的,玉制者更为珍贵。炉瓶盒是文房之必备器皿,尤其南方因潮湿多雨,所用普遍。香料多采自国外,炉多用鼎、簋,瓶多长颈,盒或方或圆,三事一定要有统一设计和统一风格。清宫旧藏和阗玉四管式炉瓶盒三事(图13),以四管作为三事造型特征,便达到了风格上的和谐统一。玉料上也要一致,此三事似用同一块玉材做成,其质色相同,三事浑然一体,取得绝佳的艺术效果。


如意

  玉如意在民间不易多得,在内廷收藏却为数甚丰。

  清代如意并非一般性的摆件,由于它有着「吉祥如意」的吉意,人们都将其当作吉祥物来看待。其造型已程序化,如意头作朵云形,身细长而拱起,尾端稍宽,钻一孔系长穗(图1),有的成缠灵芝状。玉材来之不易、价格昂贵,故民间多用紫檀作身,在其头、腰、尾三处镶嵌圆形或椭圆形玉雕件,称为玉瓦,这种如意叫做三镶如意。清内廷保存有大量的各式如意,其中有不少是玉质的。清宫玉如意主要来自王公大臣、外派内务府官员以及督抚等高级地方官吏在万寿或冬至、新正等时贡入内廷的贡品。干隆中晚期地方进贡时,均以如意作首要贡物摆在贡首,所以内廷收到的如意便堆积如山,难以计数了,清宫的各个殿座内都有玉如意置于案上或床褥上。

  和阗青玉螭纹如意,长44厘米,宽10.3厘米,高5.3厘米。如意头近圆形,碾一宝珠与龙头相对,柄上一隐起螭虎回首目视如意头,阴镌泥金楷书御制诗一首,柄背面刻「臣三宝恭进」款。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