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4月26日电(记者廖君)历经千年的饱水漆木器出土后,如果不及时进行科学脱水保护,自然干燥会使漆器开裂、变形。我国目前适用的“乙二醛复合液”脱水技术,费时、费钱。现在,文物保护专家研究出“单体渗透聚合”技术,使漆器脱水成本和时间节约一半以上。
我国著名漆木器保护专家、湖北省博物馆陈中行研究员日前 透露:经过两年多潜心研究,他发明了全新的“单体渗透聚合”漆木器脱水技术。这项新技术与现在的技术相比,脱水时间缩短了一半,单件漆木器脱水费用降低了3000元左右,而且新技术对于木胎腐朽严重的漆木器脱水处理有更为明显的优势。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王红星介绍说,饱水漆木器的脱水处理一直是世界难题。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就出土了大批饱水漆木器。这些原本精美的漆木器经过地下水千年的浸泡,出土时的含水量高达200%-500%,看起来就像是一堆豆腐渣。将这些饱水的漆木器放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就会出现木胎强烈收缩,漆皮变形开裂的后果。
王红星说,据国家文物局的一份调查表明,现在全国出土的饱水漆木器亟待脱水处理的达2万多件,都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湖北省就有3000多件。为了延长这些饱水漆木器的寿命,我国各地博物馆只能暂时将已出土的漆木器浸泡在装满水的密闭容器里。但由于这些漆木器已经脱离了地下完全密闭的保存环境,如果不能及时找到脱水干燥的办法,最终还是会在水中腐朽消亡。
20世纪80年代初,陈中行发明了“乙二醛复合液”脱水技术,首次成功破解了饱水漆木器脱水干燥这一世界级难题。陈中行告诉记者,“乙二醛复合液”脱水技术也有弊端,就是脱水周期长,干燥速度慢,如曾侯乙墓出土的彩漆内棺就花了9年时间进行脱水处理。现在,我国许多省市仍有大批漆器浸泡在水中以求保存,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必须尽快进行科学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