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需要怎样的眼力才会看清这个纷繁的世界?
眼里盛满单纯最好。如是,则心智清明。
听美协主席靳尚谊讲述他的过往,我这样想。
一个午后,我们如约来到他的家中。书房并不大,光线还好。
书柜沿一面侧墙摆放开来,满满的书,有的已“溢”出来——地面也已堆成堆。爱书人的书房通常有点凌乱:报纸、书籍摊在书桌上。
于他,节日长假并不意味着丰富多彩。
“最单调了。家有病人,基本没做任何事情,偶尔会会客。”话虽如此,但画上几笔却是不容错过的。几十年过去,画画的甘苦,心中自有体味。“画画很累,好画不是很容易出来的。各个时代画得好的不是很多。所以,画家是一个冒险性很强的职业。”
也许是偶然,15岁时,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油画之路。至今,他手中仍握着画笔。他说,画不动大画,也要画小画。
“油画艺术创作对于年纪很大的人来说是非常吃力的。欧洲的油画家们最辉煌的时期都是在三四十岁,到了五十岁就勉强了,六十岁以后出现精品的就不大可能了,也可以说基本就没有了,这是这个画种的特点所决定的。”当他迎来自己的创作高峰时,他已快50岁了。2000年之后的一批创作,又让人们看到他肖像画作中的清新之处。
古稀之年的他,清瘦但却很有精神。“太瘦了,没负担。”靳老坐在沙发上,风趣地说。他是画家,习惯用他的画作说话。这,并不表明他不擅言辞。
画画于他,似乎是一种天生的爱好。
儿时的眼睛是好奇的。到过北平,看到汽车、新鲜的东西,便把它默画下来。那时的感觉,是画得像。
学生时代的眼睛是带有疑问的。什么是体积感、空间感、质感……他不甚清楚,但仍努力地画着。
做老师时的眼睛是用来思考的。《自然之歌》、《塔吉克新娘》、《彭丽媛肖像》、《果实》、《蓝衣少女》、《孙中山》、《医生》、《晚年黄宾虹》、《老桥东望》……执著地具有中国风格的油画。他认为,中国油画应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中国的油画艺术必须在掌握西方的油画技术和基础之后,再把中国水墨的写意性和油画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的画风,从而使油画具有中国风格。
一路下来,他就围绕着画画做事,不断提高自己的眼力。辨别出什么是好画,什么路是要走下去的。
在自己的口述回忆录中,曾经概括地总结了两个“漫长”:一个是自己对油画艺术的掌握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一个是中国油画要走自己的路。只有学好西方的艺术语言与表达能力,又具有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才能成熟。这更是整体上更漫长的过程。
所以,他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他说道:“对于几十年在油画艺术上学习、研究、探索、追求,我的自我评价是什么呢?我觉得我只是在做打基础的工作。这种工作和老一辈画家差不多,就是为中国油画艺术进一步发展打基础。也可以说是起着奠基的作用,让未来的年轻人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前进。”
“虽然是中央美术学院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一位院长,其实却是一个单纯的美术家。”现任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这样评价靳尚谊,“靳先生作品的高明之处,在学识,在技巧,在阅历,但背后却是一种真诚,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每个人的主张决定每个人的发展。”谈起做事,靳老说:“所有的中国人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点所谓的小事,有点真才实学。画画的,打好基础,把画画好;做学问的,理智地、实事求是地做事情,不搞学术腐败,不急于求成。大家都这么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就不简单了。”
正是这种单纯的想法成就了今天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