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美术出版社推出《中国油画文献》
http://www.socang.com   2004-05-15 13:36   来源:

油画技术从西方传来中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中国人用油画技巧来创造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艺术,也逾一个世纪。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油画己经在中华这块大地上扎下了根,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里,油画思潮的变化更迭,几代油画家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与中国人民的觉醒、抗争、奋起,与中华民族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紧紧相连。油画家们的作品远远不只是客观地反映了现实,而且常常成为社会前进的号角,从审美的角度发挥着引导人民大众的积极作用。

中国人民为拥有如此众多的富有才华的油画艺术家,为他们杰出的艺术创造而感到骄傲。毫不跨大地说,20世纪中国美术因有茁壮成长的油画艺术而显得丰富多彩,也因有油画这门艺术作为参照系,而使得包括传统水墨画在内其他艺术门类,受到启发和获得革新的助力。

关注人生、关注现实,参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是中国油画最突出的品格;在西方造型体系的观念和方法中,融进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美学趋向,使中国油画具有民族气派,是中国油画最鲜明的特色。

与中国油画迅猛发展的脚步相较,对于中国油画史的研究目前却仍很薄弱,尤其是基础性研究的成果更是付之阙如,如专门性的油画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汇编就是这样的一个研究空白。湖南美术出版社针对这一状况,特别推出鸿篇巨制《中国油画文献》。该书编著者为两位年青的美术史博士赵力和余丁,作者都是受过长期而正规的美术史教育,同时近年来在中外美术史、美术批评领域卓有成绩的研究者,他们知难而进,应时而作,在收集、整理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数年研究而完成了该书,这是难能可贵的。

此书的特点是除了对明代以降的油画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外,还以编年的方式排序,梳理线索,并专设概述以介绍文献的价值和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书中所附的大量珍贵图片也有助于将中国油画的历史具体、实在和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由此应该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会受到海内外美术界人士和广大读者的注意和欢迎,而且会对中国油画的发展与研究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序一

朱乃正

油画在中国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它的真正发展,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情。中国油画的发展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油画教育是构筑中国美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前辈大师的不断探索和众多油画家、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油画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后,构建了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油画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经过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的油画教育经验,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油画教学和创作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中国油画与美术院校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共生"关系。如果我们考察中国油画的发展状况,就会发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以院校为生长基地,以院校师生为中坚力量。而美术院校油画专业的教学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又一直对中国油画创作的前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院校油画教学的内容、方式和目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世纪之交到今天,随着中国艺术格局的巨变,学院师生在教与学的观念上也是"与时俱进"。许多在过去一直是不容置疑的"定律"、"原则",如今被新出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所质疑,诸如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写实绘画形式在教学与创作上的地位问题等等。这些变化我们的艺术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所处的地位有关,也与主流公共媒体的文化导向有关,当然更与一代新人如何面对人生、现实境遇、历史以及文化传统的种种心态有关。

全球性的文化潮流也对油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流行大众文化挤占精英文化的地盘、传统的绘画艺术逐渐走向边缘等等。当前"油画"已不是一个全球性的艺术问题,而是现代中国美术教育中特有的现象;油画作为学院内的专业学科设置,也只在中国出现,而作为一种学科而言,必然对从事这一专业的人提出诸如工具材料、技巧程式、学科体系等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中国的油画家还肩负着一种重要的文化使命,即让这一艺术本土化,这一使命从20世纪徐悲鸿时代即已经开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艺术家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这是西方画家根本不必担心的问题。

新艺术的发展,对于油画教育与发展也提出新的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的许多艺术现象逐渐被人们所认同,以前让人们所难以接受的现代主义艺术已经成为艺术传统的一部分。艺术的边界被打破,美术的领域被扩展,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地被用于艺术创作当中。观念艺术、行为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等艺术形式似乎成为了当下中国艺术发展的新趋向。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美术教学由原先的"精英式"的授课方式,变成了普及性的大课堂,这些变化,使得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油画教育在中国美术教育中的位置以及所采取的方式,也不得不认真思考中国油画在新世纪的发展方向,这是我们中国油画界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对于中国油画发展及油画教育的研究成为我们中国美术界所密切关注的焦点,自80年代以来,中国油画界多次组织了全国性的研讨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助于我们总结中国油画教育的发展经验,又有助于中国油画史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形成对策,以应对新世纪艺术格局转变所产生的问题。因此,对于中国油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并在这个时间出版这样一本油画文献,是具有很特殊的重要意义的。赵力和余丁两位中央美术学院的青年学者,经过近四年勤奋而艰苦的工作,对从油画在中国出现,到20世纪末的400年历史文献进行收集和梳理,并在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编年体例进行分类和归纳,为包括中国油画教育在内的中国油画史的研究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矗

在此,我也希望以此书来缅怀那些对中国油画做出贡献的前辈大师们,并期望着中国油画事业和研究工作不断走向繁荣,再创新的辉煌。

序二

邵大箴

油画技术从西方传来中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中国人用油画技巧来创造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艺术,也逾一个世纪。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油画己经在中华这块大地上扎下了根,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里,油画思潮的变化更迭,几代油画家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与中国人民的觉醒、抗争、奋起,与中华民族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紧紧相连。油画家们的作品远远不只是客观地反映了现实,而且常常成为社会前进的号角,从审美的角度发挥着引导人民大众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为拥有如此众多的富有才华的油画艺术家,为他们杰出的艺术创造而感到骄傲。毫不夸大地说,20世纪中国美术因有茁壮成长的油画艺术而显得丰富多彩,也因有油画这门艺术作为参照系,而使得包括传统水墨画在内其他艺术门类,受到启发和获得革新的助力。当然,油画艺术也更因受到有悠久历史、渗透着传统格调和趣味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熏陶和感染而富有生气,得到中国人的喜爱。关注人生、关注现实,参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是中国油画最突出的品格;在西方造型体系的观念和方法中,融进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美学趋向,使中国油画具有民族气派,是中国油画最鲜明的特色。

大致说来,中国油画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20世纪之前是技术引进期,以技术引进为主,兼有创造因素;20世纪初至60年代是包括技术在内的油画艺术引进期,在引进的同时进行创造。从中国学子负笈海外学艺、外国专家来华传艺,到中国独立自主地培养油画家队伍,标志着中国油画己经度过了"幼年期"。艺术家开始自觉探索艺术的大众性、民族性、时代性等诸课题,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油画艺术因其在反映现实方面的优势,在当时社会生活和文艺思潮演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0年代至今,中国油画走向更为独立发展的阶段,西方油画不再成为中国艺术家的"范本"和模仿对象,而仅仅成为参照系统。如何在创造中充分发挥个性、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成为艺术家们普遍关注的课题,艺术观念的多元化和形式、样式、风格的多样化,己经成为艺术家和社会的共识。有独立品位的中国油画己经受到世界艺坛的关注。

20世纪以来,油画遇到了新课题。早在世纪初,西方传统形态的写实油画受到来自表现性、象征性、抽象性油画的挑战,油画表现语言发生很大变化;从70年代起,西方观念艺术崛起,吸收了新的科技手段、采用多种媒介的装置艺术成为新的艺术样式,这对平面的油画艺术也是新的挑战。在西方,油画的前途受到一些人的质疑,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中国的艺术家们。

我想,一种新艺术门类或形式的出现,自有其合理性。西方艺坛上表现性、象征性和抽象性思潮对古典写实的反拨,只能使写实绘画在一个时间段里受到抑制,而不可能使写实油画消失。艺术创新与科学创新有所不同,虽然它们都是在己知的基础上探索新知,但科学领域内的新原理、新定律一旦成立,旧的原理、定律即被推翻。艺术上的探新则不然,即使新思潮、新样式猛烈抨击己经成为传统的"模式",但旧的表现方法仍然会有存在的价值。就拿西方写实的绘画来说,它在20世纪上半期经历了一段坎坷曲折的历程之后,于70年代出现"复苏"的景象,又重新显示出活力和生气,成为当今画坛多元格局的组成部分。同样我们可以认为,近20年来观念、装置艺术对绘画、雕塑的挑战,只能促使绘画、雕塑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形式特点走革新之路,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绘画、雕塑不会消失,作为绘画的一种--油画,也不会消失。

客观环境对中国油画进一步发展是有利的,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大众对艺术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油画市场的现状和前景令人乐观,这是油画发展的基矗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市场对艺术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促进油画的发展,也可能使油画创作偏离方向,为满足市尝为适应市俗趣味而导致艺术的精神弱化。当前我们面临的课题是在市车成長。中国油画有光辉的未来。

对中国油画史的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目前还很薄弱,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汇编也很缺乏,两位年青的美术史工作者赵力和余丁,在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用了数年时间进行编辑而完成了该书,是难能可贵的。此书的特点是除了对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外,还以编年的方式排序,并在概述中介绍文献的价值和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书中所附的大量珍贵图片也有助于将中国油画的历史具体、实在和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定会受到海内外美术界人士和广大读者的注意和欢迎。

笨功与巧思--评《中国油画文献》

张晓凌

众所周知,文献工作是一项艰苦而繁重的工作,不仅需要勇气与热情,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忍不拔的品质;与此同时,文献工作也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有这样一种错觉,好像文献就不是学术研究,提出观点才算是学术研究。因此在讲求效率、追逐速度的当下,能够沉下心来从事文献工作的专家学者可谓凤毛麟角,而最终能通过文献研究取得一定成就的更是少之又少。

然而,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文献资料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础,如果没有扎实而详尽的文献作为基础,就无法开展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而对文献的研究也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唯有如此我们所从事的才是严谨而科学的事业。

近来国内外对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重心有逐渐后移的趋向,近现代中国美术史已经成为显学主脉。的确,从表面上看近现代中国美术研究有许多便利的条件,就拿研究资料来说吧,似乎唾手可得,可以不用像研究古代美术的"老学究"般的,终日埋首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但事实并非如此,熟谙近现代美术史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即材料多了也会给我们造成另一种困难,怎样能够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怎样由表及里地进行史料挖掘、史料整理与研究?所以对于史料的甄别近现代美术的资料工作同样是一项很艰苦、很细致的研究性工作。

它的优势,这就是时间近、材料多,也就是说收集资料相对容易,不像中国古代美术史的研究,相隔一千年、二千年,史料收集难度较大。但是事情总有正反两面,

总结历史,开拓未来--写于《中国油画文献》出版之际

陈瑞林

由青年美术史工作者赵力博士、余丁博士编著,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油画文献》已经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在此表示祝贺。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他们所做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知道,文献史料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础,如果没有扎实而详尽的史料作为基础,就无法开展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这是一个不说自明的道理。但是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尤其是近十来年来,研究者往往又不太注意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在社会性的浮躁气氛影响下,人们总希望能够尽快地出成绩,但是正因为忽视了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没有扎实的史料作为基础,有时会闹出不少的笑话。《中国油画文献》应该隶属于一项油画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它的规模如此之大,收集材料又如此的详尽,编著者付出了的艰苦努力,出版该书的湖南美术出版社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共同完成了这样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应该得到很高的评价。

在另一方面,中国油画的发展主要是在20世纪,因此关于中国油画的研究也常常被纳入近现代美术研究的范围。近现代美术研究有它的优势,这就是时间近、材料多,也就是说收集资料相对容易,不像中国古代美术史的研究,相隔一千年、二千年,史料收集难度较大。但是事情总有正反两面,越是材料多有时也会给我们造成另一种困难:怎样能够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怎样由表及里地进行史料挖掘、史料整理与研究?所以近现代美术的资料工作同样是一项很艰苦、很细致的研究性工作。

以我为例,80年代初期从湖南博物馆而来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起初的时候我的兴趣点在古文化,特别是对楚文化以及马王堆的研究颇有兴趣。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则慢慢地对近现代,尤其是油画这一外来画种在中国发展演变的历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以做卡片的形式收集史料,最终与朱伯雄一起编撰了《中国西画五十年》,并在80年代中期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西画五十年》是以我们80年代初期所进行的资料排查为基础的,时间跨度是从戊戌变法到1949年为止。我们启用了"西画"这个词,着眼于一个比较宽泛的内涵,"西画"包括了油画、素描、水粉、水彩乃至受到西画影响而产生的木刻版画等美术门类,这是和"中国画"相对应的范畴。《中国西画五十年》是较早的对中国西画史料的一次编撰,具有历史性的意义。该书的出版的确在当时起到了先导作用,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尤其是受到当时意识形态、学术研究的局限,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并不没有达到理想而完美的境地,尤其是在史料的收集以及一些观点的阐述上存在着不少欠憾。目前这本书还有广泛的读者,也有国内外专家学者仍在使用它,但我们并不因此而洋洋自得。我们认为这不是因为该书的研究如何如何好,但却真实地揭示一个事实,这就是近年来中国近现代美术领域的史料工作是不尽如人意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史料研究工作的艰苦性。

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有这样一种错觉,好像搞史料研究就不是学术研究,提出观点才算是学术研究,我看这并不尽然。譬如在海外,如日本学者就非常注重史料,强调对史料的研究,一些研究甚至纯然为史料的研究。因此收集、整理史料本身就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研究性工作。所以我觉得在新世纪之初能够推出《中国油画文献》这本书,内容关涉中国油画史、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丰富史料,是适时而有意义的,我给与高度的评价。同时无论是文献收集整理,还是编辑体例考虑得都很仔细,强调符合当代学术的规范,这一点尤其值得学界学习。

中国油画文献史料无疑是对中国油画发展的历史记录。油画这一外来画种从16、17世纪开始随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一起从西方传入中国,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大事。

16世纪到19世纪这一阶段,油画传入中国无疑还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主要表现在外来的新材料、新工具、新技法的传入。过去对16世纪至19世纪油画在中国的研究,以及外来美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重视得是很不够。现在我们开始探讨这些缺环,但这些研究的开展同样面临着由于资料缺乏而必须首先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的问题。《中国油画文献》的编著者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基本收集了国内外的相关资料与研究成果,为今后研究的开展打下了一个基矗到了20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油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始终认为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可以概括为三大问题,即外来与本土的问题、传统与现代的问题、社会与艺术的问题。围绕着这三大问题20世纪的中国美术争论不休,此起彼伏,而《中国油画文献》也立足于从这几个角度去爬梳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0世纪,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以油画为主体的美术创作已经成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画东渐也从技术的层面进入到艺术的层面、精神的层面,这样中国油画的影响就越发的大了。到了世纪末,人们开始讨论中国油画是否消亡等诸多问题。我认为讨论这些问题并不重要,更重要的应该是对中国油画在当代艺术中位置的探讨。油画不会消亡,这是一个无庸争辩的结论,但是中国油画自20世纪以来的历史地位,到了当下因社会的变迁,其中心地位已经受到冲击,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逐渐边缘化,因此如何看待这种地位的变迁,如何看待油画的边缘化,这些问题可能更重要。《中国油画文献》的编著者也敏锐地抓住了这些动向,并以文献展陈的方式加以探讨。

现阶段中国油画的发展必须直面两大传统。

一是本民族的传统,在本民族的传统中还应分为老传统与新传统两个部分。老传统是指两千年以来的中国艺术传统;新传统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和延安以后革命文艺的传统。

二是西方美术的传统。西方美术的传统也分为老传统与新传统两个部分。老传统是指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现代主义出现以前的历史性传统,新传统是指西方现代主义的传统。

我们面对中外两个传统,而中、外两个传统又分为新、老两个部分,那么我们如何面对呢?这些艺术传统对中国油画是影响还是挤压,我们暂且不论,但的确迫使我们的艺术家必须面对新的挑战,着手解决新的问题。我一直认为对于传统要进行激烈地批判,激烈的批判并不是盲目地否定,却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扬弃的过程,一个转换的过程。只有批判两个传统,超越的三大对立--中与西的对立、传统与现代的对立、社会与艺术的对立,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性语言的建设。

理论的提出看似简单,但真正地实施则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对历史的总结无疑有助于我们借鉴经验,汲取教训。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中国油画文献》在当下的出现,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事实上,我们也始终认为近百年来,中国油画家无疑都在从事着这些批判与超越的工作,他们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工作与成绩无疑也积淀在文献史料中,需要我们去挖掘、整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油画文献》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工作,把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将会对中国油画乃至中国艺术的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矗

正如前述,我们认为20世纪的中国绘画主要以两大画种为骨干,即油画和中国画构成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主体。在可见的将来,这一局面不会得到根本性地改变。所以,油画的问题往往就是中国绘画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如果我们很好地总结中国油画的历史经验教训,对中国油画的今后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该书的出版而得到中国油画界的普遍认同,不仅将对油画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将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所以,我认为《中国油画文献》的适时出版功莫大焉!其意义应该得到充分地肯定。同时两位年轻的学者通过自己辛勤的努力,以规范化的体例以及认真严肃的治学态度来完成该书的编篡,我认为这也可能给目前浮躁的学术空气带来一些变化、一些清新的空气。(Tom)




责任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指数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南艺美院专家学者访问台湾艺术大学(图)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新国博免费开放6大展 “后母戊鼎”改名后首展出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魂在淡彩浓墨间(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中翰清花将拍卖可能出自圆明园里的燕子罐(图) 紫砂茗壶 紫砂茗壶 文人雅韵(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瀚海、天宝楼联合推出春季拍卖“燕京八绝传承人艺术精品”专场(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旅欧日记——陈立勋欧洲水彩写生展(图)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先锋绘画、先锋音乐对决在激情雨中——井士剑、谢海近作展开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