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老人向记者展示所藏的砚台笔、墨、纸、砚,素称“文房四宝”,然而随着书写工具几次改朝换代的“革命”,除纸以外其余三件宝正日益淡出现代社会。家住白云山脚下的李海老人,数十年痴迷古砚台集藏,石砚、陶砚等600余方砚台洋洋大观,上迄汉代下至上世纪初。
600多方砚台洋洋大观
昨日记者走进李海老人的家庭藏品馆———煮石斋,如进入古砚台的“大观园”,600多方砚台严密地排列和堆放在书台上,质地各异,除石头、青瓷、陶制品外,还有铜、铁、橡皮、塑胶、景泰蓝、合成树脂等杂砚,形体大的胜似城墙砖,小的玲珑如品茗杯;重则需双臂托起,轻则可置于指尖。李老告诉记者,他收藏的古砚台有“两全”,其一是汉朝至上世纪初各时期的砚台齐全,没有断代的情况;其二是中国四大名砚齐全。
唐砚似箕宋砚如履
李老的600余方古砚台形态万千、造型奇特,有的看似砚台更像簸箕、鞋子或者斧头,有的砚台外有包装盒,开启后方知内装砚台。李老告诉记者,汉、唐、宋、清四朝制砚各有特色,突显了当时的民风民俗。
唐砚形如箕,一端扁圆形,另一端近弧形,釉色上除青釉、青黄釉外,赭釉、黄褐釉等也频频使用,使古砚台的色彩趋向斑斓,此外以足托砚也开始流行。宋砚则以造型取胜,有履砚、琴砚、斧形砚、船形砚、蝉形砚等不胜枚举,且履砚还有男鞋砚和女鞋砚之别,宋砚一改前朝砚台的厚、大,变得薄而小巧。明清时期中国砚台制作技术攀到顶峰,不仅造型上突破规矩形,讲究葫芦、钟、瓶、天然等形状,即依照石头的自然形状不拘一格设计砚体,并且石砚雕琢也极尽精巧,出现浮雕、立雕、圆雕、透雕等形式,砚台从传统的书法工具递进为艺术品。
唐代城墙砖巨型砚重20公斤
在李老的所有砚台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个重20公斤的巨型砚,长、宽均20厘米左右,厚6厘米,该砚台系唐朝城墙砖所制,正面淌池为“钟”形,城墙砖背面刻有隶书字体,落款为开元十二年。唐代城墙砖巨型砚最初被发现在山西一个农民家的猪圈里,一位志同道合的好友看了李老赠送给他的砚台书籍后,觉得有趣便买下带来广州,对这不期而遇的收获,李老自然是喜不自禁。李老说,古代文人风雅,用砖瓦制砚台多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
白沙先生笔砚藏煮石斋
李老最钟情的砚台是一方明代端砚,砚体正面为淌池,背面刻有岭南大儒陈献章的画像,据考此砚系文友赠送给白沙先生的。李老的煮石斋里还有一枝用茅草扎成的奇怪“毛笔”,他说这种笔是白沙先生晚年发明的,用茅心束缚而成,之后曾经失传,如今再现世,一枝“白沙茅笔”价值100多元。(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