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术学院展览馆戴少龙简介,1957年生于武汉,1980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2001年《红色植物·女人·羊》“首届中国岩彩画展”,2000年举办“戴少龙写意重彩画展”(深圳画院),1998年《农民》、《惊》写意重彩画特邀参加“第13届亚洲国际美术展览会”《秋》写意重彩画参加中国加拿大共同举办“世纪之星—中国艺术双年展”,1997年《圆明园祭》中国画入选文化部“中国艺术展、历史画和主题性创作展”获铜奖,1995年《秋》、惊》写意重彩画作品参加“中国、韩国艺术交流展”,1997年《心》写意重彩画入选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大展当代中国画展”。
“戴少龙写意重彩画”在我院展出,展览以作品和论文的形式展出。
戴少龙副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探索重彩画,他强调重彩画既要和以传统为基础的水墨写意形式互补,保持中国绘画的延续性和独特性,同时又要能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人的思想意识,不但要有“现代感”还要有中国文化意味的“底蕴”。他反对有些重彩画家的“作品”虽有“现代感”,但“洋气”和“日本化”,却失去了中国画的特性。
戴教授特别强调重彩画的写意性和书写性,强调气势生动,骨法用笔,他觉得这是中国画形式上的精髓。他把色彩当墨法,又不失色彩的表现力。这取决于他对中国传统和西方色彩的足够认识和理解。
在《现代文明、老虎》、《黄色植物·人》、《浮生、血》、《小城、女人》等作品中从构图到笔墨都能摆脱传统水墨与工笔画的规范与界限,是一种个性化与中国民间绘画相结合的产物,较之民间质朴性更具文化意味。“在《女人·弃儿·女人》中则完全省略了背景,凸现了符号化的人物形象,目光迟滞,造型稚拙,表现的生命状态的内在冲突,暗示出当代社会的人们内心世界某种异化的倾向。
在风格上,戴教授的作品色彩浓烈,单纯兼丰富,构图密集和虚和,在色层上反复叠加,既厚重又古朴,充分发挥机理效果,又保持书写性,力求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画面具有平面上三度空间,充满的张力感。
展览时间:9月3号
展览地点:湖北美术学院展览馆(世艺网)
戴少龙作品戴少龙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