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怡介绍的这两幅相片,描绘北京人及天津人在婚嫁时分别举行传统及西化的仪式。一边是衣衫褴褛的街童,背负沉重货物的劳工,瘦骨如柴的补鞋老人……,另一边是趾高气扬的小脚贵妇,童话故事般的西式马车婚礼……旧社会的贫富悬殊,百姓辛酸,透过一位美国人的镜头反映出来,是往昔的悲哀,也是历史的写照。“城乡旧事:甘博中国摄影一九零八至一九三二”,让人们由不同的角度认识过去。
该展览昨日举行预展,香港文化博物馆助理馆长(社区博物馆)翁怡介绍说,这个展览中二百多幅黑白照片,选自美国社会经济学家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DavidGamble)由一八九零年至一九六八年间在中国拍摄的五千幅相片,大部分都记录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约一九零八至一九三二)华东、华北、华南、西南等地的民生情况,较多地反映当时老百姓的艰苦生活的境况。
翁怡补充说,甘博出生于富裕家庭,第一次到中国是十八岁,他随父母到朝鲜、日本等亚洲地区旅游,对中国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学有所成,便多次来华研究中国的社会状况。他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问、拍摄照片及影片,对现代人类学来说,当时所采的研究方式已非常先进。甘博共出版了五本有关北京及中国其它地区社会面貌的着述,但至今未有中文版面世。据翁怡所知,现正有一本准备被翻译成中文。
翁怡曾翻阅过甘博的书籍,相信甘博是以同情的角度来研究及了解当时的中国,他认为许多贫穷的中国人在困苦的生活环境中,却用过于平和的心态去忍耐,但甘博认为这种贫困的程度是很不合理的,希望通过社会调查及评究,从而探求帮助的手法,而甘博也协助当时在中国的青年会进行义务及慈善工作。甘博的部分相片一直未被发现,直至一九八四年他的后人在一个鞋盒内发现了,然后呈交给博物馆的汉学家,才如获至宝。到了一九八九年,这批相片首次在北美十九个城市及中国内地十三个城市巡回展出。
该展览分成六个部分,“结缘中国”是甘博四次于中国生活的游历片段,去到每一处,他聘请十多名工人替他揹行理、抬轿推车。“激荡岁月”见证五四运动前后我国的重要事件,如五四运动、庆祝第一次大战结束、孙中山去世等。“生活百态”展现老百姓的起居饮食,娱乐闲情,例如聊天、饲雀、吸烟、斗鸡等。“百业巧作”介绍许多劳力维生者的辛勤工作,如纤夫、鞋匠、黄包车、锯木工等。
而“宗教民俗”介绍甘博到过的北京庙会盛况、孔庙祭祀、传统华丽的婚嫁仪仗,西化的马车结婚花车及殡葬仪式。“大城小记”主要记录北京的街头即景,有排队取粥的小孩,有乞丐之家,也有富裕人家与佣人的合照等。
在前天的开幕礼上,应邀出席的嘉宾包括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副署长(文化)蔡淑娟,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陈志明及香港文化博物馆署理总馆长明基全。“城乡旧事:甘博中国摄影一九零八至一九三二”展览,现于香港文化博物馆举行,展期至十月六日。(香港大公报记者洪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