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玉玦是1974年在青浦崧泽遗址马家浜文化地层中出土的,距今约6000年。直径3.1厘米。光滑滋润,用乳白偏黄色玉髓制作。环形,厚薄不匀,一侧有一缺口,表面有磨制痕迹。圆环形是这种玉器的主要造型。一般先将玉材切割成坯后磨成圆饼形,再用管钻加砂加水钻出中孔,最后在一侧横剖出缺口。
上海由考古发现的玉目前仅此一件,且并非出自墓葬,将其识作耳饰,是从其它早期出土资料作为依据的,台湾卑南遗址新石器时代古墓的人头骨耳旁就对称地放着玉。
玉玦的使用方法也比较简单,只要将耳朵下端轻拉变薄后嵌入玦的缺口即可。但也有不同意见。因为有人据有的玉在缺口对应处穿有小孔,于是认为的使用不排除由绳通过和耳垂的穿孔联系起来的形式。但一般认为,有小孔的玉时代多稍晚,小孔应该起到和其它饰物复式组合的功能。
玦的历史早在距今约8000年的内蒙古兴隆洼文化中已有发现,而兴隆洼文化是中国最早的用玉文化之一。玦的发展演变,至少可绵延至汉晋之间;有珠、球、管、片、方、圆等造型,也有像台湾卑南遗址的立人形等;玦上施以细刻、镂空等多种琢玉工艺。 (张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