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前
修复后
在俄罗斯列宾美院受过7年架上绘画修复专业训练的徐研回国后拜访86岁的著名老画家林岗,在其家中看到一幅林岗1956年在列宾美院学习时画的一幅男人体肖像习作,由于当年用的油彩比较厚,又是长期卷起保存,导致开裂严重。于是,徐研建议通过自己的所学为林岗的这幅习作做修复,虽然之前很多美术馆和博物馆都提出过为林岗的作品做修复,但都被固执的老人一口回绝,这次徐研解释许久,并清晰告知可以修复到什么程度,最后老人勉强同意做基础性的加固维护,仅同意徐研把原本开裂严重的地方做压平处理而已。
作为中央美院美术馆油画修复室负责人,徐研告诉《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1925年出生的林岗已经是容易沟通的艺术家了,毕竟同意让我谨小慎微地做基础性修复,很多艺术家由于自己早年学习的时候没有材料和修复的意识,同时国内也没健全修复体制,所以大都不放心让修复师对自己画作进行修复。在我策划的中央美院美术馆藏品修复展中,感觉特别累。因为即使是这样一个仅11幅修复作品对比的小规模展览都会向公众解释很多普及性的修复知识,并且公众都觉得很新鲜,和国外的系统修复观念差异实在太大。”
保存环境与技法实践相结合
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修复方法和理念,尤其油画实践是相对短暂的,只有百余年历史。但却几乎浓缩了西方几百年油画发展的历程。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油画呈现出各种样式、风格、效果,运用了各种材质、媒介和表现方式,但同西方科学系统的油画作品构建方式相比,从基底材料的选择、画底的制备、颜料与媒介剂的使用到颜色层的搭建等方法上均带有不同程度上的实验性,并且缺少保护预防的专业知识及经验。
罗马文物保护修复高等研究院(ISCR)修复工作室主任安娜·马尔科内(Anna Maria Marcone)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采访时表示:“画作或艺术品的保存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经常碰到辛苦修复完之后的画作由于温、湿度处理不当,导致修复完之后经历不了多长时间又恢复到修复前的状态。”
在国外一些重要油画作品拍卖前是可以请专家进行检测的,如果发现画面以前被修复过或修复痕迹很多,存在大量补色的情况,作品的价格就会大幅缩水,毕竟所有人都想拥有100%的大师原作,并不是修复得越多就越好,在这一点上中国市场尚无此意识。
可见从材料和媒介的角度去重新认知油画,认识油画发展史,发现材料技法的知识对于绘画和油画修复的重要性。徐研说:“修复专业的课程十分复杂,除了同其他专业一样的文化课和各种史论课以外,还要学习修复理论、绘画修复史、材料技法、博物馆环境保护、化学等检测研究方法等专业课程。”
俄罗斯列宾美院修复专业的学生每年需要到不同博物馆进行修复实习,西方的许多修复学院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实习工作。徐研觉得,在实际博物馆严格规范的修复工作过程中进行实践是最大收获所在。尤其是接触各种来自不同博物馆、不同时期、不同技法风格、不同材质的大师原作,他在冬宫(埃尔米塔什博物馆)实习修画期间,可以欣赏研究伦勃朗或鲁本斯的原作。徐研兴奋地告诉记者:“从一年级下学期就开始直接在破损的原作上进行修复,在导师的监管下独立负责修复一件作品,三年级之前更多的是技术性的修复,接触各种材料,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步开始修复一些较复杂的作品,最后一年时间是选择一件毕业修复作品独立完成。”
在国内是没有这种机会和学习资源的。对于油画修复来说,如果缺少对作品的构成,材料技法知识的了解,就无从准确判断原作者的创作意图,更谈不上对作品的修复。
徐研告诉记者:“国内目前没有油画修复这个专业,或是不完善,不系统的。因为它的专业性要求至少6-7年的系统学习(包括有一年时间的博物馆实际修复经验)实践才能掌握,培养周期很长。而如果只是通过一两年的进修或是短期的培训班学习是很难达到美术馆藏品修复专业要求的。”
由于保存条件与经验不足,与欧洲博物馆里大量十六、十七世纪的油画作品保存完好相比,中国的一些本土油画却较早地出现老化、破损,甚至面目全非等各种状况,使创作者的意图失真,无法准确传达,影响了公众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也给目前的修复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当参观者进入美术馆欣赏各个时期由不同材质媒介所形成的美术作品并被视觉所传达出的图像感染的同时,不会感到有任何的不妥,不会产生任何的想法会和修复联系在一起,不会知道平常我们在画册中所看到的,又或在西方博物馆里悬挂着的许多大师的作品,实际上都在历史的各个时期被不同程度的修复过,有的甚至达十几次之多。更加不知修复的干预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最终呈现和其完整程度,影响其材料、图像等所传达出的艺术与历史信息,从而改变公众对作品的认知与了解。通常在展览的背后,藏品的保全与修复过程中,修复人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辛苦的工作,寻找各种方法、材料来确保艺术作品始终处于稳定的状况,并抑制其损害,延缓其自然老化的过程,使藏品得以安全的展示。
绘画功底与使用材料的多元发展
修复作为学院式的教育在西方逐渐取代之前的学徒式训练,主要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像俄罗斯的列宾美术学院和意大利的罗马文物保护修复高等研究院ISCR等都各自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修复教育体系,针对目前国内的油画修复现状与国外的修复文化差异,徐研告诉记者:“我以前在读的俄罗斯列宾美院的架上绘画修复专业,要求一共学习6年,涉及油画和木板丹配拉的修复。在列宾美院的绘画修复教育体系中,绘画的训练始终贯穿其中,尤其重视对原作的临摹学习。最后一年除了毕业修复作品之外,还需要在博物馆里临摹一幅原作,是最后毕业答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展示修复师对绘画作品所使用材料和作品结构的了解。”
但欧洲有些修复学院却有所不同,招收的学生不需要具备很强的绘画能力,可以是研究化学或艺术史论的, 大部分时间在学习各种修复理论和不同的修复方法,在作品上的实践操作相对较少。徐研曾经在芬兰一个修复中心与一位在瑞典学修复的女孩交流,得知在她四年本科的学习期间只修过一张画,之后要上的两年研究生更是没有修复实践,只写研究课题的论文。可想而知,这样学出来的修复是缺少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
罗马文物保护修复高等研究院(ISCR)修复工作室主任安娜·马尔科内(Anna Maria Marcone)告诉记者:“就修复方法和系统理论而言,我们更看重综合的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系统的配套理论,尤其是对于人的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测试,包括对绘画的基本理解测试,这个测试只要求会画一些基础的素描和色彩,不需要达到画家的水平,但需要知道画家是怎么画的,即便在修复过程当中,需要运用很多化学物理方面相关知识,但是考试的时候不会要求你是一个化学家,或在物理方面非常精通,只要理论知识能够听懂,明白原理即可。测试完成之后进行考试,主要了解应试人对于艺术史基本知识的理解。课程为期五年,每年五个名额,免费学习。”去年有一个中国女孩成功通过考试开始学习,今年一个中国男孩没通过考试,所以目前只有一个中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