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11月,嘉德、翰海、荣宝、华辰等北京大拍卖公司的秋拍纷纷落槌,市场并未延续今年春拍的“火爆”行情,各大拍卖公司的成交额、成交率或多或少出现缩水,特别是高估价拍品大量流拍或以近底价成交,令今年秋拍不时打起“寒战”。
有藏家直言,曾经在今年春拍中大放异彩的“热钱”缺席,令今秋的艺术品拍卖市场逐渐走向“理性为王”。
冷眼看盘:
原因探析:
这个秋拍有点“冷”
“最近流拍有点多,没春拍的行情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涉足艺术品收藏的成都藏家孙先生,每年春秋两季,必会到北京几大拍卖会购买书画。对于今年秋拍,他明显感觉到竞价没有春拍那么火爆,很多拍品流拍,市场“有点冷”。
孙先生这个月参加的几场拍卖会,均可谓是国内艺术品领域的一线“大拍”,虽然仍然不时见证精品天价成交,但更令他惊讶的,是名家的高估价作品大面积流拍,这也令多数大拍卖公司秋拍的成交额较春拍逊色不少。
如嘉德2011年秋拍总成交额38.58亿元,比春拍总成交额52.23亿元下降14亿元,缩水近3成;翰海秋拍总成交额21亿元,比春拍总成交额24.5亿元下降3.5亿元;荣宝秋拍总成交额4.5亿元,比春拍总成交额5亿元也有减少。
“春拍时的行情,买家几乎是无止境地出价,而秋拍往往是以底价成交。”孙先生说,今年秋拍买家观望的较多,他以自己参加的嘉德“大观”夜场举例:作为目前内地艺术品秋拍中最有名气的专场,虽然“大观”夜场仍然吸引了众多收藏界大佬到场,现场堪称“爆棚”,然而很多高估价拍品人气大跌,“石涛的《细笔花卉》精品册页流拍,傅抱石的《松菊思图》流拍,徐悲鸿的《双骏》流拍,齐白石的《柏屋图》流拍,张大千的《东丹王人马图》《胜鞓图》也流拍。”
孙先生觉得,相比春拍时自己的“颗粒无收”,今年秋拍大家竞价“理性而克制”,让他可以用相对较低的价格将喜爱的拍品收入囊中———他在嘉德拍卖会上看中了一幅程十发的画作,买之前以为可能要竞价到二三十万,“举牌后没什么人抢,很轻松地拍了下来,加佣金才17万元。”
原因探析:
市场“拐点”到了吗
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拐点”已至吗?对此,藏家众说纷纭。
“其实并不是冷了,而是相对正常点了。”经常去北京参加大拍卖会的周先生告诉成都商报(微博)记者,今年春拍有太多“生面孔”参加,这些买家并不按常理出牌,“有好东西就抢,完全是不缺钱的架势。”他举例说,自己曾看好一幅齐白石的《群虾图》,估价80万~120万元,他的心理价位在200万元,但最终拍到425.5万元落槌,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期。
而今年秋拍,周先生感觉这些“生面孔”少了,竞价也变得理性了,争夺激烈的主要是那些真正的精品,“我觉得并不是大家对艺术品不感兴趣了,而是那些投资热钱走了,留下了真正的藏家,市场显得更理性了。”
实际上,今年秋拍中,也不乏天价成交的精品。如嘉德“大观”夜场,齐白石《山水册》众望所归拍出了1.94亿元,傅抱石的《琵琶行诗意》和黄宾虹的《山川卧游图》长卷,也分别拍出8280万元和5290万元;而在翰海秋拍,傅抱石《毛主席诗意册八开》更是以2.3亿元天价问鼎,刷新了傅抱石书画拍卖新纪录。
对于今年秋拍的行情,成都藏家杨先生另有解读。他认为,从2009年开始,在宽松货币的大背景下,大量资金对艺术品市场推波助澜,今年春拍的“井喷”更是透支了不少艺术品的未来上涨空间,“前段时间不是有新闻,说千万元级别的拍卖品中近半没有付钱。”
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10月底发布的《2010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公报》显示,统计的408件上千万元成交拍品中,截至填报日(2011年4月30日),只有237件拍品完成结算,结算率58.09%,其余171件尚未完全结算或未结算,涉及成交额55.55亿元。杨先生认为,这些尚未完全结算或未结算的天价拍品,有着明显的资金炒作痕迹。
拍卖公司:
着手调整秋拍估价
今年秋拍的“寒意”,也让一些即将在12月举槌的拍卖公司临阵调兵,开始对拍品的起拍价进行调整。
据北京一家拍卖公司负责人表示,嘉德秋拍的结果一直被业内看成“风向标”,而其今年的成交额、成交率“双降”,使得不少拍卖公司着手与委托人商量调整底价,调整幅度大约在20%~30%。
据媒体报道,将于12月3日~9日举槌的北京保利秋拍,就在与委托人联系协商调整价格,不仅将不少拍品的拍卖底价进行了下调,同时把一些可能破纪录的拍品推迟到明年春拍上拍。据统计,保利2011秋拍中推出的拍品数量,较今年春拍减少1/4,总估价则比春拍减少了7亿元,共计2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