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灰塑要从遗产变资产
http://www.socang.com 2011-11-29 10:10 来源:南方日报
展厅内,处处是“麒麟吐玉书”、“年年有余”等栩栩如生的作品,这些传统上在屋檐瓦脊上的灰塑工艺终于“登堂入室”。昨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文化产业化项目在花都启动,将为即将面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引入新动力,使灰塑从古代建筑走进现代建筑。
据介绍,灰塑俗称“灰批”,是岭南建筑的传统装饰艺术,在岭南一带建筑应用中,与传统的建筑三雕(砖雕、石雕、木雕)齐名,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09年,灰塑还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收入微薄令灰塑遭遇传承难题
“灰塑几乎是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了。我现在带了两个徒弟,他们都已经学艺超过十年,算是出师了。可是再往下会怎样传承,我很担心。”灰塑传承人邵成村曾对灰塑发展怀有担忧,他说,灰塑技艺通过口传身教传承,因此没有文本留世,传承艺人的数量正日益减少。
据悉,灰塑中最高级别的师傅一天的工钱是80元,徒弟仅有45元,由于是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从一名学徒到一名师傅,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即便成了师傅,因为受到天气的影响,一个月内能干上20天已经很不错,也就是说,学了十年之后,灰塑师傅一个月也不过2000元的收入。微薄的收入让年轻人望而却步,灰塑的“传”和“承”都面临严重问题。
据介绍,目前灰塑文化保护仅仅局限于对养护层面,仅仅是古建筑灰塑工艺的修缮和保养,是比较简单的、低水平的开发利用,由此生产出来的只是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也导致没人愿意学习这门工艺。
除此之外,灰塑的需求者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人了解有灰塑这种建筑工艺。目前的广州灰塑技艺,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产业化为传统工艺装上新引擎
花都区副区长李荣渝认为,灰塑既是一个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充满新生的文化产业,产业化是让这一文化资源变成文化资本、形成文化竞争力的根本方法。
目前,花都区已经成立了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并组建了专业的产业发展队伍。昨日,该研究院与花都区文广新局、灰塑传承人邵成村三方共同签署了灰塑文化产业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在签署仪式前,记者在周围的展览区域观看了部分灰塑作品。展厅内,头生两角、大嘴张开的麒麟吐出一条水柱,柱底有书,麒麟脚边有玉兔一对,这就是寓意“麒麟吐玉书”的作品,是纯手工制作的。与该作品相邻,则有一个“双鱼戏钱”,也是惟妙惟肖,据花都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刘娟介绍,这幅作品则是全场唯一一件用机器制作出来的作品,价值上千元。
这些生产出来的产品将不再局限于建筑装饰,还将作为礼品和收藏品,以及家庭、办公和城市装饰品,推向市场。
灰塑简介
■相关链接
民间称之为“灰批”,原材料主要以石灰为主,具有耐酸、耐碱、耐寒热等显著特点,适合炎热潮湿的南方气候,是岭南建筑的传统装饰,也是我国民间工艺的瑰宝。
灰塑作为美化装饰,主要用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装饰绘画内容题材丰富多彩,涉及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人物、民间风俗、祥禽瑞兽、花卉果木、吉祥文字图等,都蕴藏了吉祥如意的意境。根据现有文献,广州灰塑早在南宋庆元年就有存在。明清两代最盛,尤以祠堂、庙庵、寺观和豪门大宅用之最多。大家耳熟能详的陈家祠、南海神庙等古建筑上,都留下了花都灰塑艺人不少杰出的艺术精品。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灰塑,国家级非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