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中焘、徐家昌、祝遂之、柳村、杜曼华、吴永良、陈振濂、刘江、朱关田、朱颖人、卢坤峰、何水法、王冬龄、孔仲起、马其宽…… 昨天,这些几乎每个开个展都能轰动杭城的艺术家,其作品居然作为学生之作,齐齐出现在一个师生展上。
可以推断的是,这位老师,一定是响当当的人物——没错,这个展览的主角就是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吴昌硕的弟子——诸乐三。昨天,“师恩永存——纪念诸乐三诞辰110周年书画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吴昌硕赞“乐三得我神也”
昨天,在展览上,诸乐三的儿子诸旭、诸立与诸鼎以及弟子马其宽、徐家昌向记者讲述先生往事。
在诸乐三的艺术经历中,吴昌硕弟子的身份尤为大家羡慕。诸乐三19岁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医,同年为吴昌硕入室弟子。
诸乐三与吴昌硕都为浙江安吉人,在同乡的关系之外,诸家与吴家还有着姻亲关系,关系自为密切。
诸乐三自小喜欢画画,尤其仰慕吴昌硕。儿时得知舅母家有一张吴昌硕真迹,徒步二十里地前去一睹名师真迹。但家里长辈希望诸乐三行医,于是,他便边学医边学画。原本,他在杭州学医,后来为了能跟随吴昌硕学习,便转学考入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住在吴昌硕家,并成为其入室弟子,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吴昌硕夸赞他“乐三得我神也”。
1922年,诸乐三因其出色的艺术才华被刘海粟聘任为上海美专国画系教授。日久之后,大家倒是渐渐淡忘了他最初中医的身份。
潘天寿最喜欢用他刻的“阿寿”印章
诸乐三在上海时,也是海派艺术的活跃时代,而他也乐于参与当时的社交活动。在上海知名的功德林,文人墨客常常一同一边吃茶一边论画吟诗。在这一个个茶局里,是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等等。1980年,杭州成立西泠书画院,刘海粟专程赶到杭州祝贺,还对诸乐三念叨:“当年在上海美专,我聘请您和潘天寿都是教授哎。”
1946年,抗战胜利后,潘天寿到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担任校长,诸乐三应邀前来教授国画。而潘天寿一生最喜欢、用得最多的一枚 “阿寿”印章,也是1938年秋诸乐三在湖南沅陵为他刻的。
遇反复求画的“无赖”,他会沉默以对
在今天的许多学生眼中,诸乐三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何水法还记得当年跑去荷花池头请教先生,“一般我们说五句话,先生才答一句,大部分时候是一句‘嗯……’。”
朴实、平和,这是学生们对先生的印象。马其宽总是说:“先生一心扑在艺术上,淡泊名利。”虽为著名教授,但诸乐三因子女众多,不较名利,日子过得清苦。诸立回忆:“儿时我们的头发也都是妈妈剪的,生活非常清贫。”
马其宽和徐家昌印象最深的,是先生的绝笔。1983年,先生病重住在浙二医院。一天,先生叫他俩去医院,原来是先生家乡想造一座桥,向他求字。他们目睹着先生,认真将字写完,累到趴在桌子上睡着,未料这竟是先生的绝笔。
多数人以为诸乐三先生脾气温和,与世无争,其实也有他的个性。上世纪80年代,先生到上海举办个展,上海电视台也来拍他画画,上海名流云集。大家提出要不要宴请,被先生拒绝。而遇到不懂礼节反复求画的无赖之徒,出于和善,先生一开始难免应允,但次数多了,便会以沉默应对。
人物名片
诸乐三(1902-1984) 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浙江安吉人。
自幼酷爱传统艺术,后赴沪求学,师从吴昌硕。历任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等职。
诸乐三兼擅诗书画印,其中花鸟画深得吴昌硕之神韵,于青藤、白阳、石涛、八大、任颐等亦皆有所撷取,用笔苍劲郁勃,设色古艳清新,熔诗书画印为一炉,继承和发展了吴派艺术。又喜以农作物和山水野草入画,作品极富乡土气息。出版有《诸乐三书画篆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