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弗斯绝对想不到他设计的屠宰场会在七十多年后,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地标。
沿海伦路一直向东,穿过弄堂林立的沙泾路,便是1933老场坊。夏天的黄昏,北外滩的璀璨灯光还没有照亮这座城市的天空,旧工厂的烟囱笔直地向上延伸着,小巷里的老上海人靠着藤椅在桥上乘凉,装修精致的罗马西餐厅散发着浓烈的异国情调。上海的摩登与古朴,总是一墙之隔。你推开虚掩的门,也不一定能捕捉到她的情绪。
此去经年,场坊依在
在老场坊,时光像失去了界限:外方内圆的结构穿梭于中国古老的观念与抽象的构图,宽大的伞形柱独立支撑起雄伟的大楼,弧度奇特的廊桥分隔着空间,低缓的坡道粗糙而有力。穿越廊桥,随物流楼梯而上,异样的角度呈现出不一样的光影,似乎过去与现在,只差毫厘。
这个曾经的远东地区最大宰牲场和上海市规模最大的鲜肉供应基地,有着一部厚实的历史。1893年这里便作为上海工部局公用屠宰场的选址。四十年后,年轻的英国设计师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这个如迷宫一样的建筑。作为宰牲场而存在,工部局屠宰场的名号一直沿用至40年代,70年代这里被改造成生化制药厂。2002年被空置废弃后,这座建筑反而开始找回遗失多年的灵感。
上海创意园区便是它的新身份。
尘封初揭,熠耀生辉
老上海迸发出新的创意,1933老场坊并不是第一家。旧时代的贫民窟被改造成高档的情调餐厅,新天地和田子坊走在了时尚的前沿。而相比那些已经成熟的文化商业区,1933依然低调、朴素、忠实于想象力。
第一个入驻老场坊的商家最看中的便是这座建筑的清净。2010年12月登陆老场坊的时候,神异岛银饰店的老板周先生曾经调研了莫干山路、新天地与1933等几大创意园区。“是1933原生态的环境吸引了我。”周先生毫不掩饰对自己选择的自信。
8个月前,周先生与现在的1933租赁商签订合约的时候,对方还另外要求他签订一份合约。合约中唯一要求的就是周先生在对自己商铺进行设计施工的时候,不能对1933原本的结构进行改造和破坏。“多打一个墙洞都不行”,租赁商的要求非常严格。“然而就是这样的原则使我更坚定自己的选择。
与周先生观点相似的还有喻世国际日本古董店的胡峰。“这里租金相对低廉,是一片还未开发的处女地,而这么精致的老建筑也很能激发人的怀旧情怀。”三天前,胡峰带领他的300件日本器皿来到了这座迷宫一样的建筑。30平方米的店铺错落有致地放着日本古旧的铁壶、茶杯与祭祀用品。每一件都有着一百年以上的历史,每一件藏品的获得都要通过胡峰前往日本亲自挑选,然后千里迢迢带回国内。
胡峰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他的每一件物品。这些历经风霜的器皿,需要定期擦拭保护,才能焕发光彩。“我觉得只有这样的艺术品才符合这座建筑的格调。”胡峰指着他的一个赭红色盘子说。这个赭红色小盘是十九世纪时日本艺妓喝酒时最优雅的器皿,底下是白色的梅花,烈酒见底时便能看见一片生机盎然。
现在的胡峰并不急于获得丰厚的利润。对于光顾小店的顾客,也并不急于推销自己的产品。三年前他从一个朝九晚五的白领变身为古董商人的时候,就清楚一个城市的器皿文化是需要培育时间的。“卖给欣赏它的人,是这些器皿最好的归宿。”尽管胡峰始终不觉得自己是个有无限创造力的文化商人,他依然秉持着纯朴而美好的艺术格调。
黄发垂髫,闲庭信步
1933并不只是创意产品与文化商人的天下。游客并不如织。晚上昏暗的灯光下,灰色的墙壁清冷自持。这样的文艺气质不仅吸引了喜欢摄影、迷恋老上海情调的文艺青年,也吸引了附近的居民。
“我家就住在附近,经常在晚饭后带着孙子来玩。这里还是比较热闹的。”经常光顾1933的王奶奶说,“这个地方很好的。”这是上海居民最真实的赞美。
“我来自加拿大,这里的上海很简单、也很艺术。”这是外国游客,迷失于上海的方言,却在这里找到收缩心灵的围墙。
这便是1933老场坊,坐落于繁华的黄浦江畔,却有着穿透世事苍凉的淡然气质。它经历过歌舞升平、不问国事的孤岛时代,它有过情迷过去、不知未来的混沌时期。它受过历史的冷遇,它也将最好的时光保留。它不过是上海城6430平方公里中最普通的一座城堡,它也是时光雕刻的艺术品。
从建筑的艺术到内涵的艺术,它用了近八十年的时间。
现在,便是它最好的时代。
(作者: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