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在字典里的解释一般指由大岩体遇外力而脱落下来的小型岩体。中国金属艺术工艺大师石洪祥因其对铜雕艺术近乎疯狂的痴迷、独特的经历和直爽倔强的性格,而被身边的人亲切地称为“石头”。名片上以“石头”为名的石洪祥很享受这样的称呼。但他对“石头”的解释不止于此,在他的内心里,他这块小石头就是从中国几千年的瑰宝青铜文化这块大岩体上剥离下来的一分子,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尽可能地把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青铜文化传承下去,他很乐意作为一块“寻根石”而存在。
人物简介:石洪祥,1961年生于沈阳,1987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现任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金属艺术工艺大师等。
代表作品:《铜雕皇帝宝座》《北京天坛铜雕》《沈阳故宫大政殿》(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铸造铜钟》(中国佛教协会收藏)、《皇太极铜像》(吉林省博物馆收藏)、《吉林军区世纪军鼎》(某部队收藏)、《毛泽东铜像》(井冈山博物馆收藏)、《富贵牡丹》(迪拜七星酒店收藏)、《王进喜铜像》(大庆铁人博物馆收藏)、《牡丹江镜泊湖铜镜》(牡丹江市博物馆收藏)。
名家感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我都责无旁贷。
七年徒步边疆村寨苦如“唐僧取经”
石洪祥是地道的沈阳人,因为从小就对雕塑痴迷,1983年如愿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四年之后毕业的他,找个工作虽然并不是问题,但是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石洪祥却放弃了相对舒适的生活而开始了自己的“艺术苦旅”。石洪祥说,青铜艺术在中国有五千年历史,闻名于世的司母戊大方鼎、越王勾践剑等均为青铜文化艺术代表作。经朝代更替,其很多工艺已失传。他觉得作为后人有责任去挖掘整理青铜文化传统工艺,把他们运用到现代工艺中来。于是,石洪祥离开了熟悉的大城市,穿越在云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边寨间,寻找那些古老的青铜工艺。那是一段常人难以想象的苦旅,石洪祥至今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因为带不了足够的水,石洪祥只能喝山里的水,每次喝的时候都上吐下泻,后来把水烧开了喝,但依然不适应,数次病倒。而穷困潦倒的时候,石洪祥就像是一个叫花子,到处遭白眼,但这些都没有让他放慢追寻艺术的脚步。
石洪祥说,其实自己的内心不被理解才是他最难受的。一次在云南大理的一个小县城,石洪祥看到了一些当地手艺人用传统工艺打造的青铜器皿,让他如获至宝。经询问后,他翻山越岭走了30多里路找到这位老艺人。但老艺人根本不愿意教他。但是石洪祥并没有放弃,每天天不亮就守在人家门口,帮忙扫地、挑水、劈柴,老艺人从不当着石洪祥的面做活,只要他在看就立刻停手。就这样,石洪祥在这个村子里一直住了半年之久,他的执著也终于打动了老艺人,并把他打造青铜器具的传统工艺传给了石洪祥。正是凭借这份执著,石洪祥在七年的时间里,拜访了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艺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传统工艺,他形容自己的这七年就像是《西游记》里“唐僧取经”,虽然多灾多难,但终成正果。
十载雕成“沈阳故宫大政殿”震惊世界
石洪祥的名字第一次让中国雕塑界震惊是在2006年12月14日。那一天,铜雕“沈阳故宫大政殿”在沈阳市故宫博物院展出。该作品以沈阳故宫大政殿为原形,按照1∶10的比例手工制作,由4万余个铜雕饰件组装而成,总重量达3.8吨。在制作过程中,作者承袭了中国古代的铜建筑艺术、铜壁画艺术、铜城雕艺术、铜装饰艺术,运用了铸、锻、镂雕、浮雕、蚀刻等十余种传统工艺,并吸收了木工榫卯结构技法。铜雕塑的大政殿每扇门窗都可自由开启,各部分均可拆卸。石洪祥共雕了两件沈阳故宫大政殿,其中1∶10的比例“大政殿”被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馈赠给俄罗斯的是按照1∶20的比例雕成的。作为沈阳市政府礼物馈赠给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市,矗立在伊尔库茨克市欧洲广场上。
铜雕“大政殿”完成之前的10年时间,石洪祥把全部心血都花在了上面,为了能够精确复制大政殿的原貌,他对大政殿上的每一片瓦、每一个吻兽、每一扇窗户和门,乃至于梁上的每一个纹饰,都进行细心的研究和临摹。他先后500多次来到沈阳故宫进行实地考察,积攒下的门票足有一尺多高。由于他的行为无人理解和支持,他每次到故宫就像做贼似的,偷偷用望远镜观察天花板的雕花纹饰。有时怕别人注意,上午来中午出去,午饭后再买票进来,可是这样的花费太高,后来干脆一开门就带两个盒饭进去,到闭馆时再出来。夏天还好,冬天有几次因为太投入,等到觉得饿了,打开饭盒的时候,饭已经冻硬了。石洪祥在故宫一待就是一天,拿着纸笔工具量量画画的,引起了派出所和保卫部门的注意,两次将他带走询问,说起这段经历,石洪祥的笑容中透着无奈。
但这种不理解在石洪祥看来却是另外一种鞭策,之后他又用了7年的时间,打造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把也是唯一一把纯手工锻造的铜雕龙椅宝座,其仿真程度经多方专家认定已经达到90%以上。而他的铜雕岳阳楼、康熙东巡吉林青铜群雕像等作品同样震惊着中国雕塑界。有专家这样评价:“石洪祥做了一件前人没有做过、后人也许做不来的事情”。
一辈子追随青铜文化无怨无悔
业内很少有人知道现代铜门的创始者是石洪祥。石洪祥说,他在上世纪末曾经为上海的一家老字号银行设计过一款铜门,后来他设计的铜门被铜门产业广泛应用。目前市场上生产的铜门的款式、花样几乎都是他那个时候设计的,而十几年间这个产业却没有什么创新让他很心痛。如果想挣钱对于石洪祥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他曾经的一个点子就救活了山西的一个企业。当时他在朋友那里无意中看到一个企业广告,因为他当时做铜门需要企业来加工铜线等配件,于是他就来到了这家企业。当时这家企业正面临倒闭,企业负责人无心理他,后来他提出可以让企业起死回生的办法,厂长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试着做了,结果市场前景一片光明。在那之后,有许多企业慕名来找石洪祥希望合作,都被他拒绝了。石洪祥说,如果是为了钱他早就发家了,他的努力都是为了能够把青铜锻造技艺更加完善地传承下去。
石洪祥每做一件作品,都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所有的背景和纹饰上的特点,有时准备的时间甚至比做活的时间还要长。他希望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能够经得起推敲。虽然为青铜文化的传承已经奋斗了30多年,但是在石洪祥看来他所掌握的传统技艺却是几千年青铜文化的冰山一角,依然有太多失传的技艺等待着他们去研究。石洪祥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去越南帮忙监制一尊大佛,当他看到那尊佛像的铸造过程时他惊呆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那种兴奋劲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因为他在大佛的铸造中看到了稻壳,而用稻壳参与青铜铸造是中国青铜文化中失传已久的一门技艺。后来他找到了那位负责监造的越南工匠并表达了要学习的愿望,被断然拒绝。
石洪祥说,现在他主要的工作都放在了这门技艺的研究、复原上,虽然需要上百万的试验资金作为支撑,但是他不会放弃,因为这门技艺如果研究成功,将是中国青铜文化传承迈出去的重要一步。石洪祥说:“作为一个雕塑家,我有责任去传承中国具有上千年历史的青铜文化,并把它推陈出新地运用到现代作品中。”
本报记者 盖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