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调查由艺术市场研究公司(Arts Economics)的文化研究员Clare McAndrews主导,她发现,2009年与2010年之间的市场年增长率达到了52%,不过,2010年度交易数量的增加却很温和,只有13%。她还认为,2010年艺术市场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高价艺术品的成交才得以实现的,因为市场上成交的高价艺术品的数量在增长。
报告还指出,全球的画廊业也因此在经历深刻的变化。报告显示,2010年的艺术品交易中,只有一半是通过画廊等艺术经销商实现的,另一半则是通过拍卖行实现的。而在这由37.5万家画廊等机构组成的经销商群体中,肯定只有2%到5%的经销商能够代表画廊产业一半的营业额。也就是只有7500至2万家经销商每年能够共同带来100亿美元的产值——平均到每人也就100万美元左右。可见,老式的、实实在在的艺术经销商仍然在艺术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名气较小的画廊正受市场逐渐国际化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一级市场上表现突出,那就是传统画廊经营模式的力量被艺博会的繁荣兴盛削弱了。艺术经销商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也开始参加更多的艺博会。但是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也严重削减了利润,因为带着昂贵而又精细的艺术品旅行的花费是巨大的。与此同时,许多新的合资企业不断出现在网络上,以便抓住极不稳定的观众。有的网站还采用新的网络技术,如由达莎-朱可娃(Dasha Zhukova)和邓文迪支持的Art.sy就采用了“基因组”技术,在已知用户喜欢的艺术品类型的基础上向他们介绍新的艺术家和画廊。不过,在交易中这些网站只能局限于那些相对较便宜的作品,对高价艺术品人们还是更倾向于与经销商或是拍卖行进行直接交易。
上述变化根源于收藏家的变化:首先那些收藏家在去年购买了大量的艺术品;其次,这些收藏家越来越喜欢聚集在国际性的艺博会上;再次,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便捷。画廊开始迎合高度多变且在地理上分布广泛的客户的需要。同时,整个世界的财富也正在全球化。2010年,美国以34%的销售份额在整个艺术及古董市场上占据了控制地位;中国则屈居亚军,以1%的份额之差险胜英国,分别占23%与22%;而法国则以6%的份额居第四位。
报告还认为,对高价作品重要性的强调也许对未来艺术市场的发展走势有着极其重要的指示意义。如明年起追续权法规将在英国及欧洲等地生效,预计由此而新增的税收会使许多高价艺术品离开英国的拍卖行市场,4万或高于4万欧元的作品的交易,在美国会比欧洲更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