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展览乱象之我见
http://www.socang.com   2011-07-26 13:5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仇海波

  最近几年,笔者在美术圈发现一个明显的现象:展览的大量出现。在日益物质化、消费化的今天,美术展览以其直观性、新闻性、公众性的特点逐渐成为一种愈来愈重要的美术传播方式与途径,甚至成为当下人们文化生活的表征之一。

  首先须承认,大量美术展览的出现对于建构中国当代艺术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展览的大量出现意味着艺术家有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向公众展示自己的艺术创作成果和创作观念,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社会生活感悟;另一方面,它说明了国内当下艺术的迅速发展,公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强烈以及公众参与当代艺术热情的日益高涨,对于更好地将封闭性的艺术圈子与大众建立联系、普及美育以及让批评家、艺术史论家更直接地介入学术探讨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情景中,在展览体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不成熟的语境下,蓬勃发展的展览为艺术事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连串问题。

  第一,展览的商业资本化倾向。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迅速发展,艺术市场开始形成一个以资本运作为核心的体系。资本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本性正在侵蚀展览这个重要的艺术生产环节,学术性往往遭到商业性的绑架。当然,资金介入展览是一件好事,资本本身也并非是先验性的害群之马,其介入展览早已是一种趋势和正常现象,也是展览得以顺利进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但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建立一个规范化、专业化的展览运作机制,以避免展览一味地迎合市场而炒作艺术、推销艺术,防止学术沦为资本的牺牲品。

  第二,展览的形式主义倾向。如今的展览,无论规模大小,无论画种,几乎都有开幕式、研讨会,有的甚至有邀请明星捧场。开幕式须办得有人气,有些主办者甚至不顾展览的主题,把文化部、美协、文联、学院等机构相干的或不相干的官员和艺术家、批评家通通请来。研讨会则更像一个炫耀会、吹捧会,整个研讨会单调空洞、隔靴搔痒,好像谈了很多内容,但却很少有独到的见解和批判性的思考。

  第三,展览的同质化倾向。尽管近年展览数量在大幅度上升,但笔者发现很多展览都大同小异,无论从地域上看,还是从创作上看,都有着太多的趋同,而且大多数展览在定位及策略上也都存在着相似性。这种同质化的展览的后果是:一方面削弱了展览的作用,导致展览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又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公众对艺术品的文化需求。

  总体来讲,展览的大量出现是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表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活跃状态,其积极作用还是大于消极作用的。但是,在以商业和资本为核心的艺术市场体系中,当前的展览机制仍面临着诸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目前也无法杜绝,只能依靠艺术展览机构、策展人、艺术家的自律以及社会机制的淘汰来实现。中国需要尽快建立自己在展览机制方面的游戏规则,以促进展览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本文有删节)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美术展览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2011首届牡丹江镜泊湖国际公共艺术节征稿启事(图) 2011首届牡丹江镜泊湖国际公共艺术节征稿启事(图) 佳士得宣布全球艺术品成交总额达32亿美元(图) 佳士得宣布全球艺术品成交总额达32亿美元(图) 与名家面对面——美术报名家工作室面试进行时(图集) 与名家面对面——美术报名家工作室面试进行时(图集) 香港书展虽亏损但最有文化(图) 香港书展虽亏损但最有文化(图) 小众收藏品行情火热 小众收藏品行情火热 坐具镇纸成拍场黑马(图) 2011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颁奖(图) 2011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颁奖(图) 直击现场—亲临西泠印社2011春拍预展(图) 直击现场—亲临西泠印社2011春拍预展(图) 狄更斯的荒凉山庄标价200万英镑待售(图) 狄更斯的荒凉山庄标价200万英镑待售(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