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辛苦“造”字,免费使用成惯例
中信出版社涉嫌侵犯字体版权 中国“字体设计业”无保障
早报记者 石剑峰
在日本和西方国家,设计字体是一个很成熟的设计行业,因为只要有印刷就要用各种字体,字体商业化在西方很普遍。而中国的字体设计行业非常弱小,字体设计师辛苦设计出来的字体得不到版权保护,几乎都在被免费使用。目前,中国的专业设计师根本收不到钱,也很难靠这个维生。而像方正这样的专业字体设计公司,其主要收入也来自微软等软件公司的授权。
应永会是上海一家平面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业余“造字”设计汉字字体,并将部分字体上传网上供网友学习使用。应永会最近才发现,这些试用字体印在了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部分图书封面标题上。7月10日起,应永会开始在微博上贴出中信出版社20本图书封面,上面书名字体部分涉嫌未经其授权使用。
应永会昨天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纠纷目前已经得到较好的私下处理。而由这一事件,也让外界知晓,在中国也有字体设计这一行业。但无论是设计师应永会还是北京北大方正公司字体业务部副总经理黄学钧,他们都对早报记者表示,字体设计在国内几乎无法得到版权保护。
字体设计在本质上
和平面设计一样
在还是雕版印刷的年代,每个作坊印刷的书,用的都是不同字体,因为每个作坊的雕版都是不同的师傅刻的,不可能相同。到了铅字印刷时代,书本、报纸上的字体取决于一个个铅字,每家报馆、出版社使用的铅字字模也不尽相同。到了数字印刷的今天,报社、出版社使用着相同的排版、印刷软件,用着相同的字体,无非是宋体、楷体、黑体等,也就是所谓标准化。但在广告、宣传海报、图书书名标题等领域,设计师们总希望用上与众不同的字体,甚至连谷歌都会定期把“Google”中的几个字母变换字体。这些字体是哪里来的?难道是软件程序自带的?
“很多人都以为字体是软件自带的,是程序自动生成的。当然不是。就算是宋体这类使用最多的字体,其实也是由设计师设计的,更不用说其他的特殊字体。所以,设计字体本质上跟平面设计是一个道理。”应永会对早报记者说。
应永会个人开始业余设计字体是在2003年,“那个时候没有任何教程,都是自己摸索。系统地设计字体是从2007年开始的。”而在日本和西方国家,设计字体是一个很成熟的设计行业,字体设计是平面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海报不能只有图片。“我设计的字体主要借鉴了古碑体和古籍书上的汉字,根据现代印刷的需要,再做改造。”应永会说,他的这种设计方法是受到了日本一家设计公司欣喜堂的启发,“这家公司很厉害,把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字体借用过来,再重新设计改造,然后就可以卖了。我想,他们能做,我也可以。”“其实我们古代的印刷那么发达,字体是非常丰富的,就算在民国时期,字体也非常好看,因为那个时候书法的传统都还在。其实我们现在只要把以前的字体重新整理,根据现代印刷要求,稍作改造就可以了。但是,现在就是没人做。这个事情,都让日本同行做掉了。”
字体设计是对传统印刷的
继承与发扬
“字体设计其实还是对传统印刷的一种继承和发扬,以前字体很多,现在反而就这么几种。”现代印刷的特征是标准化,但应永会说,“标准化无非就是宋体、楷体、黑体这么几种,但就算宋体、楷体、黑体还是可以有小的差别,并非只有一种,宋体可以是正方也可以扁一点、长一点等,结构也可以有向外扩张等形式。”
日本平面设计和印刷行业至今仍然广泛使用汉字,其字体设计水平远超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字体设计有一个很大的商用市场。“大陆做字体设计的就这么几个人,我们相互都有联系,比如北京的造字工房的丁一,还有一个年轻人厉向晨。” 造字工房有一个官方网站,出售丁一个人设计的字体,“而厉向晨把《康熙字典》上的汉字扫描下来,做成矢量图,就是一款字体。但这种字体不大适合大量印刷,只能作为标题等个别使用。”据应永会介绍,“专业做字体设计的公司则有方正、北京汉仪、江苏华文等几家。”
其实平面设计师多少都在设计字体,但他们只是造几个字,不是系统的字库设计。应永会说,他到目前为止一共设计了3套字库,“有一套设计了近5000个字,基本能满足日常印刷需要。有一套设计了2000多个,还有一套只有五六百个字。”由于每个字先要经过他个人重新改造设计,然后制作成矢量图,再用专业软件重新编码输出成电脑格式,所以应永会说,做一个字花的时间不多,“但要造几千个字肯定会疯掉的,所以我造得很慢。”“我都是以古籍和碑帖上的字为参考改造设计出来,是一个字一个字设计的,每个字的结构上有些许不同。大公司则是先设计偏旁部首然后拼起来,这样就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