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八十年代,无论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还是对中国的文化艺术,都是有非凡意义的十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十年,是人们如饥似渴吸收文化雨露的十年,也是迷茫的十年,是产生了“80后”,“垮掉的一代”的十年…今天,当我们回过头,重新审视,会发现这短短的十年是多么的不平凡,当时人们的思想里藴藏了多么巨大的能量,如岩浆般涌动,一触即发。
1989年,八十年代的最后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 6、7月间,七届全国美展如期举办,展览按美术种类分设八个展区,油画的展区设在南京。
但是,这注定是一次在当时无法被人瞩目的展览。那时,人们还没有从2月《89现代艺术大展》肖鲁与唐宋的枪声中清醒过来,那时,北京还在戒严。
如果说《89现代艺术大展》是中国八十年代现代艺术的一个句号,那么七届美展就是下一个时代的序曲,叶永青和他的《逃逸的困惑》不可否认就是其中最亮丽的音符之一。作为中国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由国家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美术美术作品展览,五年一次的轮回,让多少艺术家成为毕生的追求。而立之年的叶永青凭借《逃逸的困惑》畅游于美术界的最高舞台,声名鹊起,享誉国内外画坛,备受欧美政府、艺术界推崇,1998年,《亚洲艺术新闻》将叶永青列为20年来20位最具活力的中国前卫艺术家之一。
说起叶永青,从大学时期就不是一个“主流”的学生,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四川美院油画流行的是“后文革”的伤痕乡土和形式美的东西,但叶永青被卷入了对西方艺术和哲学迷恋的热潮中,他开始思考艺术以外的问题,自然社会的变迁,时光的流逝,对生死病老的感慨而形成的种种人的问题…这也让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显得不同。
叶永青(b.1958) 逃逸的困惑
布面 综合材料 1989年作 133×126cm
出版:《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图录》,P25,江苏新华日报印刷厂,1989年。
展览:“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89年,南京。
八十年代初的叶永青无意在苦涩、凝重的画面中反思种种社会问题,对摹拟现实的技术较量也不感兴趣。他偏爱他熟悉的云南奎山,爱那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这一时期,画家赋予了他笔下一草一木灵智与生命。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他开始关注城市化问题,关注处于城市边缘中彷徨、孤独、做着白日梦的个体。《逃逸的困惑》正是这个时期极为重要的一件作品。我们看到游离于画布中的青年、精神逃奔者、惊慌的动物……。在作者的笔下,现实被分割成两个世界,灿烂的,充满热带气息的,色彩斑斓的,梦幻中的伊甸园般的世界,和灰暗的,工业化的,压抑的,仿佛被阴霾笼罩的世界,梦幻般的青春女孩儿正游离于两个世界之间,逃逸的困惑?或者是困惑的逃逸?谁能给出确切的答案?这些形象是残酷现实所肢解的生活符号,是工业文明下精神孤独的象征,是对压抑和迷茫中的灵魂的关注。正是这种关注,让这件作品成为七届美展中一个独特的符号,它正好处于两个时代中间的节点之上,这个节点举足轻重,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虽然,它曾经在记忆中淡去,但拂去时间的尘埃,它的光芒依然如钻石般闪烁。
89后,关于当代艺术作为精神产品的独立品格,叶永青曾经明确表示过他的取向,“拒绝把理想主义的幻觉真实提前到现实的生存环境中,拒绝把艺术变成现实危机的逃避”,这也许是作者在这幅作品之后更深入的思考,也许正是作者就感性和理性之间矛盾产生的困惑所给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