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27日,由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常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州博物馆、江苏大川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承办的“艺无止境——张文浩从艺五十年专题展”在常州博物馆隆重开幕。揭开了被誉为江南书画界“隐士”张文浩先生的鲜为人知的艺术创研之路,并由此引起了书画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现将部分艺术知名人士的所见所感和对张文浩先生的认识、评价分期刊发出来,与大家分享!
以下是刘海粟美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叶鹏飞先生的署名文章——
我在孩提时代,即已知张文浩先生之名,缘于他当时任职市广告公司,“文革”秦火熊熊之时,常州的每一条街上,都能见到他应公所书的“革命标语”,不论是盈丈的美术字,还是潇洒的行书大标语,都得到人们的一致赞语。我当时虽只有十岁,却对他仰慕不已!改革开放后,他的设计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大奖,成为了常州广告设计行业的领军人物,名响艺坛。而我与张文浩先生相识,是到了1990年,缘于书友张心安在家设宴,我们一并赴宴,在张舍杯酒笑语,倾谈两小时有余,更让我钦佩的是,他知识渊博,自古至今,于儒道经典、于诗词文字,皆有宏论妙见,觉得他不仅只是书画家、美术设计师,更是一位硕学之士。此后,虽然联系不多,但相遇总要倾谈,由此更了解他曾在扬州读的是中文,故而学养深厚,而更钦佩他自小经历磨难,却自强不息,有着“能受磨难真好汉”的气格。所以,张文浩先生一直是我敬慕的艺术家。
元旦前夕,读到了张文浩先生的许多书法新作,看到了他的伏枥之志、看到了他的勤奋苦耕、看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虔诚心灵,更享受着他砚田的硕果。
张文浩先生以美术家的身份而介入书法艺术的,所以他对书法有着独特的思考和独特的探索方式。他既沉于传统,在古典传统中漫游,又注意艺术思潮,在当代多元化的现象中,寻绎出了自己的艺术之道。他的书法真、草、隶、篆兼擅,而且各具面目。看到他取法的广泛,基本没有明确的师承,而是以为我所用为诣归的,不拘于某碑某贴。
读张文浩先生的书法,首先觉得他的楷书是很有功底的。如果一个书家,不会做楷书,那是最大的缺陷。宋人欧阳修在《跋茶录》中说:“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又以小字为难。”从张文浩先生的作品中看,他的楷书以北碑为基石,兼采唐法,写的端庄静穆。既有开张俊雅的大字,又有清逸精致的小楷,尤其是印刷出版的他的蝇头小楷《金刚经》卷,可谓是其代表作,全卷通篇气韵高远、精致而生动,以虔诚之心抄佛经,必定是力作,而此卷小楷最大的特色是其书不但北碑、唐法兼有,更溶和了古人的写经体,故而溶古为新,自成一格。
读张文浩先生的书法,第二是觉得他的篆书亦很有特色。他以汉碑文为形,以小篆为本,将修长的篆书以扁方形出现,加之在章法上采用纵有行、横无例的布白,使篆书又不仅仅是扁方形态,而是根据字形的繁简变化而变化,显得错落有致、生动多趣,成为其一大特色。当然,这种篆书的布白,一是得力他的设计修善,将工艺美术运用到布白中,用其理念来进行篆书创造,而不是方法;二是得力于他的篆刻修养。他的篆刻以明清为本,兼溶清家,尤其是吴昌硕、齐白石对他的影响尤深,其印刀洁爽利,布白别趣,这又作用于的他的篆书,相辅相成,这正是其篆书之所以成功的原委。而张文浩先生的隶书,拙见以为,是得力于他的篆书,他以汉碑文式的结体运之以隶书上,与篆书相互呼应、顾盼,显得极为协调。隶书创作最忌不通篆书,隶不通篆,则舛讹百出,形态易于甜熟化。我想,张文浩先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其之所以成功的又一关捩。再则,他的隶书有的还吸收了简牍的写法,施之以行意,故能在古朴中,凸显灵动,成为他的一大特点。
读张文浩先生的书法,我喜欢他有着奔放豪情的行草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入一个充满诱惑和刺激的时代,开阔了艺术家的文化视野,也赋予了书法家创作的自由,一切都在不停的变化和改变之中,书法艺术也都充满着多样的形态。张文浩先生也即在这大文化环境中为书法的艺术而艺术着,不断的创新求变着。
从张文浩先生的行草书作品中看到,他对线条的把握能力是得心应手的:书法线条的流动具有奔驷走圹的纵横气势,缭绕牵丝、随笔变化,他似乎将传统的意识变成了自己的意识,找到了符合自己审美的、符合自己所追求的线条。他的行草书,更显示出了作为一个美术家的创造意识,即强化了造型功能,让字势随心中气而尽情奔放,产生出意象效果。他最成功处是不像许多美术家参与书法后,故意割裂字形,扭曲线条,做出搔首弄姿的俗态,而他多的是自然的发挥,强化了抒情功能。清初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说:“笔意贵淡不贵艳,贵畅不贵紧”,张文浩先生的书法即体现了这一点。他利用墨色的轻重调和,追求“淡”、“畅”,用墨如果浓重,要达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而他却能以浓墨写出了“淡”、“畅”的效果,显得更有难度,这正是其几十年的耕耘的结晶。因而,他的行草书作品给人以整篇布白的通畅、一泻千里的气势。不论是长条大轴,还是扇面小帧,在视觉上总是体现了通畅、体现出气势来。
读张文浩先生的书法,在一个感觉是不论行草,不是楷篆,最感人处是他作品“浩”气。由于书法是书家“心主于白骸”的产物,故而,透过其书法形式,就能体会到其中深刻的内蕴。张文浩先生是凭借自己特有的生活经历,在书法中表露其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据笔者所知,他自小失怙,而能自立、自强,边劳作、边学习、边书画,以至1960年考上大学习中文,却终因生活所迫而辍学,此后不论是下放农村,还是进工厂,最后又回到广告公司,他都信念坚定,志存高远。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超然物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乘物游心,而名响龙城、声播艺坛。清人姚孟起说:“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而张文浩先生既是这样,一步一个足印、一步一个艰辛、一步一个成就,这美术工作上的成功,也驱使着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功。更因为张文浩先生在设计上取得成就时,从未怠懈国画创作,尤其是他的花鸟写意画,纵横挥洒、淋漓酣畅,很具特色,这也是书画之互补作用吧。心中有浩气的人,才有成功的目标。而当前,大多数美术家不会作书,形成书画家的分离,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张文浩先生的兼擅,这明显的凸出高度来。
总之,他的书法,蕴含着他执着的意志、蕴含着他的美术成就、蕴含着他独特的思考,更蕴含着他胸中的浩气。元旦假日,我蘸着寒风,写了以上一点感受,以表示对张文浩先生的心仪吧。
(作者系刘海粟美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
张文浩老师近影
张文浩 1940年生,号长人、松斋主人,江苏常州人。1960年入扬州大学攻读中文。为人耿直,性情豪放,处世淡然,被誉为江南书画界的“隐士”。
他潜心于书画艺术的研习、传承、创作五十年,书法真、草、隶、篆四体俱擅,且各具面目;国画以写意花鸟为主,尤以墨竹为代表;篆刻以明清为本,兼容诸家,刀洁爽利,布白别趣。
其作品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较高的收藏价值,受到国内外藏家的广泛好评,并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及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屡次获得国家大奖。众多作品被出版、发表和有关艺术机构收藏,2006年出版《张文浩书法》个人作品集,2011年出版《张文浩国画》个人作品集。